教师中途接任班主任再常见不过,可“交接”过程却非都一帆风顺,有的老师被形象地称为“后妈”。
学生和接班教师的磨合适应期,是不折不扣的“敏感期”。学生对老师充满好奇,一个个拭目以待,家长对教师能力犹豫、怀疑、徘徊,而教师也是“新官”上任,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适应期内极易出现协调不到位带来的挫折,而由偶尔的挫折弥漫开来的沮丧,会不自觉地强化接班老师的“后妈”心理暗示,使接班老师在班级管理时缩手缩脚、与同学相处生分牵强、在家校沟通中情绪低落。最终严重影响班级“士气”,打击“新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班级,相比学科任课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家长的接触显然要多一些。因而在接班“上任”之初,学生以及家长们由于陌生,很自然地会产生不适应感,甚至感觉接班老师“不靠谱”。这时,新班主任不要着急,更不必遇挫而懈怠。要知道,学生家长这样的心理很正常。不过,这只能代表学生对之前老师是认可的,而并非是对接班老师的排斥,家长的注意力总是在孩子身上,只要接班老师能“一浪更比一浪强”,家长们有目共睹,自然会由怀疑变成信任再到接受,为新班主任老师竖起大拇指也不是难事远事。
作为主导班级管理与教学秩序的班主任,最应该避免也不应该留存“后妈”心理。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一个老师中途接班,前有熟悉的工作环境、同事、学生,而如今面对的却是新面孔、新环境,期间心理落差必然很大,因此,对过去不必过多留恋,对当下更要抱定十足信心,相信可以融入,确立班级管理的美好预期。
其次,接班老师还要意识到,既然学生、家长对“前任”同事充满依恋,这恰恰说明这位同事在班级管理上是一位好手。因此,在确定任命安排之后,有必要和“前任”老师多多接触,尽量能和这位老师有共同的带班机会,多学习吸收有益经验。
再者,在正式全盘接手新班级后,要积极了解“班情”“生情”,与同学同乐,根据班级同学的整体精神面貌与学习特点,制定教学管理规划,建立并巩固学生对新班主任的信任。而与家长的交流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过程,只要用心,和前任一样获得家长的青睐、赢得学生的认可,只会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