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领导开会下了紧急通知,上级领导要进行业务大检查,主管领导要全员出击,所有教师也得赶紧做好准备,该备的备,该补的补,该有的都要有,最重要的是不能缺项。
类似的检查、通知每年都要下发几次。检查的一来,全校教师都要忙活开了。班主任更是叫苦不迭,在全力以赴地督促学生打扫好卫生的同时,还要干好自己的一摊事务,如班务记录、安全工作记录、班级工作档案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至于其他事务也一样不能少:手写的备课是份内的事情,即使不要求,教师也会做好;理论学习记录要每学期三万字,业务学习笔记要每学期五万字,作业批改要有一定的次数,试卷分析要逐题分析并写出原因应对措施,学生的配套练习题要全批全改;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各个功能室即使没有用过,上课记录、借阅记录、实践记录等,都必须一应俱全,造也要造得像模像样。以上这些必查的东西,要想领导满意,没有半个月的时间是做不好的,因此,很多老师不得不加班,而这势必又会直接影响到教学。
有人可能会说,教师平时不会多用点功,为何临阵抱佛脚?其实,教师平时哪有多余的时间。就拿语文老师来说吧,早晨要看晨读,中午、下午的大休息时间要看眼睛保健操、课间操,主课的时间和兼课的时间占去在校时间的二分之一,备课及作业批改又要占去近二分之一,学生的思想工作只能是见缝插针地完成。其他的老师也不轻松,不做班主任的都安排了安全值班,校门口、楼梯口等各个关键位置都安排了老师。在安全工作一日重于一日的今天,学校更是不敢懈怠。除此之外,学校里的一些行政事务也时不时地被安排到老师们的头上。因为每次的业务检查对象不仅仅是老师,也有学校的各项档案。学校经常把需要“作假”的任务分配给老师。
说实话,业务检查是上级督导工作的一种常态形式,老师们也并非不理解,不支持,但关键是上级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检查。
检查要查到“点子”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今不管各级各类的领导,来到学校什么事情都要管一管,问一问。而且查的都是细枝末节,如校园外面的河道里废纸多,这本是自然村安排专门的人员打扫,不在学校的责任区内。
检查要因地制宜,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否则就会失去意义。城里的学校和乡下学校,乡镇的中心校和偏僻的山村小学,本来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也就不能放在一起评比。硬件、软件上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执意评比的结果只能是,好学校感受不到荣誉,因为年年如此,毫无悬念;差学校越评越没有信心,一直差下去,因为每次都是灰头土脸。这样的评比给基层的教育教学带去的不是助力,而是破坏力。
要把检查和帮扶结合起来,不能为查而查。尤其是业务检查,它的目的是看看各个学校在教学中存在哪些疑难困惑,是为解疑释惑而去的,有必要的话,检查者可以自己上一节示范课,而不是一味地挑刺。业务检查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形式和方法。目前的业务检查标准已经执行了几十年了,如今也该换一换了。比如,能不能将手写的教案改成电子版的呢?这能为老师节省很多时间,从而集中精力搞一些研究工作。再比如,业务理论、政治理论的检查能不能看一看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呢?因为没有积淀,是不可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的。当然,也不能搞绝对化,要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否则,就走向另一个极端。
此外,负责业务检查的人员也需要努力提高个人的素质,特别是负责业务的领导不能是“门外汉”,这是不给学校和教师带去不必要负担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