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称,对于把名校设为考研目标的普通本科高校学生来说,学校的低要求不仅导致他们基础更差,也让他们失去了“开脑洞”的能力与机会。一些原本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变成了“无知宝宝”:不懂的专业名词、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熟悉的名师。于是,有些一般本科院校出身但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学子感慨:我们为何沦为“学渣”?
因为本科院校实力不尽如人意甚至相当一般,一些学子因此对母校产生了程度不一的“不满”,尤其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能确实没有接受到同重点院校一样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于是产生了“怨恨”本科学校的心理。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读研后变“无知宝宝”,不能全怪“出身不好”。
不可否认,就综合实力而言,高校之间尤其是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之间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从师资到教学实验设备,从软件到硬件,都难以相提并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间存在高低贵贱之别,更不意味着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就比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一等。“学渣”的出现固然与学校层次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本人的学习状态和进取心。因本科出身不好而产生的自嘲式“学渣”之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本科学校不应有的加罪。
从一般意义上讲,没有一所大学不想培养出好学生,但应该看到,学校的综合实力不同,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可能也不同。对于大部分并不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主的二本、三本院校来说,不能奢求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给学生提供多么深厚的土壤,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才更加现实。
还应看到,随着高校十多年来持续扩招,许多高校出现了生师比压力过大、教学实验设备相对不足等阶段性矛盾。对于这样一种客观存在,固然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改善,但在这些学校求学的学子,也不应因学校“出身低微”而自卑,相反更应发奋图强,将劣势变压力,将压力变动力,执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