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公布了该校今年录取通知书的图片。之后便陆续有人在网上发帖称,武汉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和中国人民大学去年的很相似,质疑武大抄袭人大创意。(7月28日长江日报)
录取通知书是普通高等院校给录取者发放的入学凭证。也许是因袭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高考改变命运”的传统,大学录取通知书似乎显得格外神圣,就如同封建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放榜。宋朝钱易在《南部新书》写到:“新进士放榜后,翌日排光范门,候过宰相。”而大学通知书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士子们改变命运的象征。
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的供需关系逐渐改变,由于高校扩张带来生源紧张,高校们变着法子开始抢夺生源。大学录取通知书也紧跟高校步伐,先是在录取通知书纸质上做文章,然后就在印刷体上做文章,乃至于毛笔字、钢笔字等方面的书法家也被高校请来给学生们写录取通知书。如今竞争日益激烈,二维码、APP、吉祥物等也纷纷登场,进一步,大学校长也亲自出马给学生送通知书了。但问题是,录取通知书“创意大战”继续下去,到底会玩出什么样的花样?会不会走向极端?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下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有意义吗?价值何在?
与之相对的是欧美学校录取通知书的因循守旧,了无新意。《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说,澳大利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比较“四平八稳”,通知书的顶端是学校的校徽,左下方是学生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再下面就是这个学生被录取的专业、修业年限和所需要交纳的学费等信息。一张录取通知书涵盖了所有内容。而在美国,一些大学根本就没有纸质录取通知书,而是通过邮件通知学生。与我们的通知书不同,他们的内容包括入学后的条款限制和应遵守的学校规章制度,通过这个方式申明彼此的权利。
不重形式重内容,这一点是国内高校应该学习的。一者,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严重,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和高校仍然因循守旧,把高考当作人生的成功节点,导致学生在校学风不正;二者,以录取通知书的形式申明彼此权利,对新生来说是一种善意提醒,提醒他们在大学该干什么。对于高校来说,也可以摆脱纠纷。很多毕业生因为不明白学校的规章制度,毕业时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产生纠纷不说,有学生竟会为此自杀,而蹉跎四年时光的就更多了。
因录取通知书“撞脸”激辩折射出人们对录取通知书认知的肤浅,以及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浮躁,这也提醒我们,录取通知书“创意大战”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