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1日,北京市各区将迎来“小升初”特长生的测试。一些培训机构抓住这最后几天的“商机”招财,9天短训班收费竟然达到1.5万元。很多家长私人订制的所谓“特长冲刺”计划,一般都是四五百元一个学时起步,价格之高,令人大跌眼镜。(5月13日北京青年报)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与原则,教育主管部门也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举行各类“小升初”测试活动。“特长生测试”本是特殊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但是,在公众热切追逐优质教育资源,拼尽全力“择校”的大环境下,为了孩子能够在特长测试中抓住进入优质名校的“最后机会”,一些家长不惜倾尽全力,花费巨额资金。
不容否认,“特长生测试”有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特色学校选拔合适的人才,开辟这样的招生绿色通道,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是,通过“特长测试”就能够招收到学校需要的特殊人才吗?特别是通过特长培养班集训与冲刺的“特长生”,他们真的具备艺术天赋与特长吗?
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让每一个位学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特长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的培养,让具有特长的学生的天性充分释放出来,走上特长发展之路。因而,学校在录取特长生之时,其关注点不应在学生的艺术特长水平,而应在于学生的潜在天赋。有些学生或许没有经过早期的教育,但对某一领域却有超强的领悟力与发展的可能;有的学生或许某项特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却对特长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在家长长期逼迫下苦练形成的。不言自明,前者才是学校需要的 “特长生”。
事实上,我们的特长生教育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家长让孩子学习某项特长,并不是基于学生的意愿,也不是基于学生优势智能,而是为了上优质学校。在这样的功利性教育观的催生下,诸多学生的特长,本质上是一种“伪特长”。有些学生通过自己勤学苦练的“特长”进入了理想中的学校以后,便将“特长”束之高阁。这样的特长教育不仅有名无实,而且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真正根治“特长冲刺班”,就需要在特长教育的源头上下功夫,需要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上全面推进。要完善特长生测试的招生制度,以免使特长教育成为“择校”的敲门砖,无形中助推学生的“伪特长”,加重他们的学习压力与负担。
再者,学校的特长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在面上普及,在点上选拔,重点考察学生的兴趣与天赋,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特长发展点,从而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