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学校友捐赠的公信度不可无

近日,媒体报道的“浙大获校友捐赠11亿”、“刷新国内最高金额记录”等新闻为浙江大学增加了不少话题热度。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媒体刊发评论认为,浙大此次获捐的11亿实为“分期付款”,而首期捐赠仅有1200万元,剩下的资金能否全部到位仍有不确定性,不排除有炒作嫌疑。

校友捐赠是很多国内外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它决定了各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也是学术自由的财务保障。教育本身是无形无色无味的,于是,校友捐赠便成了让教育的“质量”显形化的载体,让本来无形的教育质量成为有形,使得社会对教育的定价接近真实价值。事实上,校友捐赠的数量和杰出校友的表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数。

显然,重视校友捐赠是正确的办学战略。正视并重视校友捐赠,已经成为中国大学奔向“双一流”路上的助推器。然而,校友捐赠经常引发热议、屡遭诟病,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捐赠的公信度、可信度产生怀疑。

一直以来,高校捐赠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学校如何回报捐赠方、如何使用捐赠资金,师生和社会公众都不清楚。就浙江大学而言,这笔“史上最大校友企业捐赠”,究竟是校友捐赠,还是进行基金合作,外界看得十分模糊。据相关机构查询国内20所高校基金会官网发现,在获捐收入、支出及明细上的信息公开上,这些高校的做法并不统一,其中6个基金会未公布年报或公示信息不完整。而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基金会在通过登记管理机关年度检查后,要将年度工作报告在指定的媒体及基金会网站上公布”。因此,人们的怀疑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为此,校友捐赠不仅要在“量”上做文章,更要在“质”上下功夫。一是高校要重视建立校友会和基金会的组织机构,其组织机构的功能一定要完整,一个完整合理的组织机构才能更好的为学校向校友募捐服务,而且对于基金会的信息公开,必须具有强制性措施和明确规定。年报要详尽、准确。详细的财务报送,会让捐赠人觉得自己花得值;二是接受校友巨额捐赠的大学,应举行全校教职员工和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大会暨校友巨额捐赠仪式,向与会人员和全社会以书面形式公布校友巨额捐赠目的和用途及使用计划、使用步骤、使用方法等,并实施公证;三是建立有助于接受全体教职员工和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监督制约机制。

另外,校友捐赠还需构建荣誉体系,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在我国,捐赠人冠名建筑、讲席教授席位、奖学金,是最常见的给予荣誉的形式。除此之外,高校能给的多半就是一个仪式,一个校董职位,一个捐赠纪念品。甚至基金会的信息公开仍是“低水平的公开”。为此,接受校友巨额捐赠的大学,应适时向捐赠巨额校友和全体教职员工及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以书面形式实事求是的详细报告,校友巨额捐赠使用情况,包括已支出金额、已取得成果和剩余金额及下一步打算等,确保校友巨额捐赠不挪作他用,不人为外流,不能成为糊涂账。

高校吸收社会捐赠、走向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校友捐赠大学经济时代纷至沓来,已形成常态化。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捐赠管理体系,提高捐赠资金使用的公开度、透明度,增强校友对母校的信任度。管好、用好校友的捐赠,考验的不仅是受捐高校情怀与诚信,还有大学治理的智慧与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学校友捐赠的公信度不可无  校友捐赠  校友捐赠词条  公信度  公信度词条  不可  不可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