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长陆建国的一份讲话被放到网上,因其中诸如“应试教育,用分数说话,个人认为还是当今最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在农村,如果不下大力气抓教学质量,这些农村孩子就可能被耽误掉”的言论引发热议。
文中这位局长提及最多的是素质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为何现在谈应试教育色变,行素质教育为难,恐怕和这两个词被“玩坏了”有关。文字游戏玩多了,通行的概念就容易被混淆、歪曲、误读。如今,一提起应试教育,人们的大脑仿佛过电一般,立马关联到“填鸭式”教育、八股文章、死读书、读死书,“泯灭天性”“压抑成长”“高分低能”等字眼就会冒出来。最终,素质教育只适合拿来谈,适合拿来当政治正确,是教育理念上的识时务、是绝无冒犯的话语盾甲。有的教育者对内咬紧牙关,应试到底;对外高歌素质教育,形势大好。俨然双重标准,言行分裂。受此种认识影响,这位局长的讲话,便如旱地洒春霖,而且还是从教育体制中人的角度,戳破了教育现实各方中言行不一的默契,说出了民间的“大实话”。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能被贴标签。带有标签意味的论争,缺少了最起码的前提架构,大前提不一样,彼此对教育模式的定义也没有共识交媾。你以为的,不一定是我认同的。最终讨论的也并不是二者的高低,倒是陷在具体的方法论之争中不能自拔。不能起身挣脱标签局限,最终只能让讨论搁浅,让应试教育的现实基础更为坚硬,让素质教育难以在应试教育的大土壤中开花结果。反对应试教育,并不是去反对考试,更不是反对用包含考试在内的各种形式的选拔,素质教育也需要借助这些选拔方式,甄选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况且素质教育也并非只是唱歌跳舞,课外实践,它只是从更高的层面出发,强调成长的综合性、均衡性、全面性,相比应试教育的要求,细节更为周密、要求更为严格、考虑更为长远,而并非民间理解的那样狭隘。社会上对素质教育产生不了共鸣,确实原因很多,但没有把素质教育推广完善到尽善尽美,使社会对素质教育没有好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不论从人才成长的角度,还是从实施的细节要求、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看,素质教育都是主线,是大势所趋。这位局长所说的乡村教育中,素质教育摆尾不前,不仅需要去厘清概念、定纷止争,更重要的是应当认清一个现实,应试教育不仅仅是人们观念中的标签,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那个阶段,应试教育扎根太深,现在的素质教育受到的掣肘很多,因此素质教育不接地气,施展不开,不是素质教育本身的问题,也许是为素质教育开展的铺垫不够。如政策铺开的不够及时,教育领域有些观念的阻力太大,社会观念的更新有待时间推移。但这不是泄气般的片面解读素质教育,甚至破罐子破摔,越提倡素质教育,越实行应试教育,最终只会让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越谈越空。
这位局长的讲话语重心长,旁征博引,句句在理,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确实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甚至在乡村教育中强化应试教育,的确能让很多穷苦子弟一跃龙门。但是很多类似《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等寒门子弟,最终走上犯罪之路的人生,也启发我们,教育不能太过现实,现实阻力固然很大,甚至应试教育的惯性很强,不可抗拒、难以脱身、无法主宰自我,但素质教育的立意高远、目光长远,也需要教育者们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勇气,有十足的干劲儿与超越精神。应试教育污名化不好,但素质教育口号化也不行。中国当下的语境,不是素质教育改变不了学生的发展现状,而是应试教育太有市场,使教育现实愈加板结,而素质教育又理解不够准确、实施不够充分、落实不够到位,因此教育局长认清现实难能可贵,但也要去警惕开素质教育的倒车,去无节制的放大、推广应试教育模式,至少在现实难以破冰的当下,汲取应试教育之长,带动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也不失为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