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高校教务处抽检不及格率高的学科试卷,并要求不及格率高的教师要写自查报告。有高校教师认为此举将引起教学质量极大下滑。中小学教师则认为此举有利于监督大学老师教学,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何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在面对不及格率高的惩处上有如此大的差异,其中究竟有哪些理解上的偏差?
大学和中小学在课程内容、课时多寡、教学方法、学习对象、命题、阅卷和评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从课程内容上看,中小学课程是国家统一制定,其难度、范围甚至考试范围都是标准化的,所以考试成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同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一次考试的不及格率足以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各个高校课程的内容、范围、难度都不一样,此时的分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中小学课程比起来,不及格率在高校并不能说明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
另外不少人认为学生考试不及格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教的不好,学生学习不努力是次要原因。
高校课程内容远远多于中小学课程,课时却远远少于中小学课程。以高等数学为例,其内容比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加起来都要多,但一周多则6个课时,少则2个课时,慢则一年讲完,快则一个学期讲完。考试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在课下的训练。
更何况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相比具有丰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应付考试不是难事,甚至对于很多简单一些的科目来说,学生自学就足以考试及格了。鉴于学习对象的差异,和中小学教师陪着学生学习不同的是,高校教学更多的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高校命题大都是教师自主命题、自主阅卷,分数也是平时成绩加卷面成绩合成得到的。平时成绩少则30%,多则60%。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的分数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不具有可比性的数字,其既无法代表学生的专业水平,也无法代表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校对不及格率高的教师的清查,是建立在分数是客观的、可比的基础之上的,认为不及格率高的课堂,一定存在题目太难、教师教学不认真等情况。正是忽视了高校分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是教师对学生要求高低的标志,不及格率高的教师自查制度才会在高校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可以预测到的结果是,高校教师以后会通过降低命题难度、提高平时成绩的方式降低不及格率,以此避免自查的“羞辱”。学生都将获得了一个满意的、光鲜的分数,但大学将再无在专业学习上严格要求的教师,高校教学质量将严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