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是一部视角新颖、见解独到的历史学著作——如果我们愿意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的话。作者揭示了有助于更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脉络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而以大量翔实的例证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批驳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暗含了众生平等的理念。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对不同地区的人们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所做的深入分析。作者通过大量例证指出,不同地区的人们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分化为所谓的“先进”和“落后”的群体,其原因不在于人们智力水平上的显著差异,而在于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作者指出,“现代的‘石器时代’的部落通常可能比工业化的民族更加聪明,或至少一样聪明”“欧洲人从来没有学会在没有他们所继承的欧亚大陆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在澳大利亚或新几内亚生存”“在澳大利亚创造社会的人是土著。当然,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不是一个有文字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业民主的社会。其原因是由澳大利亚的环境特点直接造成的”。
显然,作者并未将欧洲人对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占领归因于欧洲人的聪明才智,而是指出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化结果说明不了当地人的智力水平,或者说在枪炮、病菌、钢铁等层面表面上处于弱势的落后地区的人们,其智力水平未必比那些处于优势的先进地区的人们要低。只不过,在不同大陆上生息繁衍的种族,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自己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尽管,这样的不同发展之路往往给人以“先进”和“落后”的印象。
其实,贾雷德•戴蒙德的观点和中国的一句老话似乎也能够很好地相契合——“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域孕育和催生了不同地域的人文风貌、风土人情乃至发展轨迹,当域外族群通过或激烈、或温和的方式进入该地域时,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该地域的文化生态、社会风貌乃至社会发展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经岁月洗礼的本地区地理环境仍然会是该地区得以区别化发展的无法改变的根基。在这一点上,进步到今天的人类也许应该明白,唯有在相互尊重中求同存异、包容共生、和谐发展,进而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多样文明互鉴互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生生不息的基因所系。
当然,还要看到,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虽然给分析人类社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但似乎亦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在谈到中国为什么到近代落后时,他说,“但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因为那整个地区在政治上是统一的。一个决定就使整个中国停止了船队的航行。那个一时的决定竟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已不再有任何船坞来造船以证明那个一时的决定的愚蠢,也不再有任何船坞可以用作重建新船坞的中心。”将近代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封建社会政治上的大一统,以及个别统治者的决策失误所产生的历史阻力,或仍有片面之处。
回望历史,恐怕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全世界正在变成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地球村,历经磨难的人类社会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达到也更有可能达到一个理性发展的新高度。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并鲜明地提出了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而蕴含其中的“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发展倡议,正是摆脱和超越“枪炮、病菌与钢铁”所带来的异常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命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