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心理学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令世界瞩目,这源于庞大的社会需求。巨大的社会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多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让人担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宁夏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都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35%的青少年存在障碍性心理问题。
为保障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逐步配齐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对此,有的地区不重视,似乎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有的地区缺乏师资,比如宁夏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却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全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老师不到10名;有的地区把学生心理健康依赖于心理减压室、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似乎上上课学生心理就健康了。
教育界不把青少年心理健康当回事,或者当作“疾病”来对待,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青少年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心理疾病的烙印几乎无法祛除,这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他成长的一部分。所以说把心理健康当作普通的身体疾病来对待是不妥当的。心理咨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立竿见影。因此,从效率和效果上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对心理咨询室有太大的期望。
其次,有些教育部门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舒缓学生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种观点是相当不专业的。心理问题产生的重大原因就是观点和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正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状态下产生的。不少学校热衷于提前发现、提前治疗,却甚少考虑从根源上解决产生心理问题的土壤——压力源。在近乎半军事化、半封闭的管理之下,在升学压力之下,学生几无任何释放压力的空间和时间,能不出问题吗?如果不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做,反而可能加剧心理问题的产生。
当学校“哀叹”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室就是一个“鸡肋”时,却没有发现,“亡羊不补牢”,不改变外部教育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真正的“鸡肋”。或许,少制造些产生心理问题的环境,远比一个专业的心理教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