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
科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减弱,有社会引导和社会评价的现实因素,与教育也有一定关系。当教育更多迎合家庭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紧紧围绕升学、就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分数上。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无休无止的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成了多数教师的不二选择。课堂教学的不容置疑及各项测试的标准答案,也都在阻碍着学生自由思考和怀疑精神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难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但不利于科学精神建立和科学兴趣的培养,而且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抵触。许多曾经梦想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应试教育之后,身心俱疲。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能连多读几本书的意愿都消失殆尽了。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培养科学兴趣至关重要,但在以高压态势维护校园安全的情况下,大家只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学生的任何奇思妙想或者“出格”行为掐死在萌芽状态。这样做可能防止了一次意外事故的发生,但扼杀的是孩子的好奇心。
国家在中小学校科学场馆、科学实践基地及科学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方面也明显滞后,虽然在小学就开设了科学课程,但多数都沦为纸上谈兵。学生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只需背会记牢教师给出答案,考试基本就能得高分。所以说,在配套设施无法跟进或者难以完善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开设科学课程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目标。
要重新唤醒学生“当科学家”的梦想,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一方面,需要学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创造比较宽松的育人环境,营造一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实现科学梦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中小学科学配套设施建设,为培育未来科学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