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在不少学校的教改行动中是一个常见动作。比如重庆永川区兴龙湖小学实行“行政班+走班”的教学模式。学生上午在行政班上课,掌握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下午参加兴趣班,学习绝大多数技能。山东昌邑文山中学实施体育课分层走班,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
目前,对于“走班制”改革,赞同、争议和观望并存,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传统固定班级授课制观念根深蒂固,须臾之间难以改变;二是“走班制”改革试点经验宣传力度不够,还未得到普遍认同;三是“走班制”改革试点出现的问题,如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没能得到合理应对,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了改革信心;四是改革动员与准备不足,教师对“走班制”认识模糊,存在误区,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没能随之更新,教学质量下降,致使改革举步维艰。
要破除“走班制”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使得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真正落地生根,需要从制度设计和观念更新两方面下足功夫。
“走班制”需要思虑周严、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毫无疑问,各地在实行“走班制”这一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时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学习调研与科学的制度设计工作,确保在改革过程中,不出现大的明显的制度缺陷。与制度设计相比,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走班制”改革背后的教师观念更新。
由固定班级学科授课制转为自主选择课程的“走班制”,这是对教师教育观念和学校教学管理理念的一场革命,要想改革取得成功,就必须实现由“大一统”的同一性教学,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的转变,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观念能否及时更新事关“走班制”改革的成败,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更新必须贯穿改革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