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警惕研学旅行变味

日前,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指的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开,研学旅行打破学校封闭的管理,把学生从课堂转移到课外,从校内移向校外,在研学中旅行,在旅行中研学,拓展学生的视野,解放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阅历,砥砺学生的精神品行。

研学旅行并不是新名词、新概念。教育家孔子就是研学旅行的奠基者和忠实的践行者,“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明媚的春天,芳草萋萋,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有的蹲着,有的坐着,围在孔子身边。孔子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这一刻,时光凝固,天地无垠,心灵同自然对话。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体察春天的气息,从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心灵启迪、激发审美情趣、获得经验智慧,其形如春雨润物,其效也快乐无忧。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醉人的图画,将春天的味道永远地嵌入我们的记忆中。然而,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散学归来或许早(北京的一些小学下午3点半就放学了),但未必能悠闲地去放纸鸢,因为他们又被赶进了“课后托管班”里学习。纵览今天的中小学生,从早到晚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尽的作业,即使是寒暑假、周末、节假日,也要赶着上这个补习班、入那个特长班,号称“被圈养的一族”。

多年来,很少听闻有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春游、秋游成为中小学生奢侈的梦想。那些培养学生认知自然世界、探索自然奥秘、体验户外世界的校外传统教育项目被取消了,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仍然只停留在课表之上。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作为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的研学旅行,显然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今天,交通越来越便利、信息越来越发达,广大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泛,去旅行的条件也越来越方便,实现研学旅行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把研学和旅行二者结合起来,做得更好,却着实考验着学校的智慧,因为研学旅行既要鼓励孩子们多出去看看,也要克服“说走就走来一场旅行”的任性;既要防止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也要警惕研学旅行变味,甚至出现应试教育性研学旅行的可能。

毋庸置疑,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的研学旅行顶层设计方案,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开封闭的校门,将学生带入更加广阔的世界,践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明确社会进步的方向,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本就是教育思想的解放和进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期待每一所学校都能敞开校门,给孩子减负松绑,让他们带着问题和思考出发,轻松上阵,放飞梦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警惕研学旅行变味  变味  变味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旅行  旅行词条  警惕研学旅行变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