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真相不能总是落后于舆情

毫不夸张地说,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成了近期的焦点话题。连续几天的喧嚣之后,中关村二小在13日凌晨再度发声:“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为校园‘欺凌’或‘暴力’。”

到底是偶发事件还是校园欺凌,或许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倘若真的构不成霸凌,公众当然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有一个问题却值得相关各方深思:相比于那些致人伤亡的霸凌事件,这起并不算特别严重的事件何以出乎意料地引发了持续的舆情?依笔者之见,偶然背后更有其深刻的必然因素。

首先,校园霸凌事件本来就容易引发舆情,这起事件虽然不算特别严重,却刷新了公众对霸凌的原有认知。通常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欺凌大多发生在中学阶段以上,而且集中在那些无心学业、喜欢惹是生非的“问题少年”身上。因此,当中关村二小这样的名校发生往同学头上扣厕所垃圾筐之类的事件,无疑与公众的认知形成了鲜明反差,极具传播效果。

其次,当事家长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的网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极大地触动了公众的痛点,将问题从校园引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这与前不久罗尔引爆捐助潮的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中关村二小糟糕至极的舆情应对难辞其咎。如果要打分的话,这样的舆情应对肯定不及格。

一是缺乏舆情防范意识。从11月24日事件发生,到12月5日当事家长在班级家长微信群、凯迪论坛等网站开始发帖,整整12天时间,一起“过分的玩笑”何以迟迟不能解决?如果当事家长不能接受处理方案,校方有没有进一步的预案?12月1日,家长向海淀区教委投诉,并表示对学校处理问题的节奏、速度不满意,再次强调自己的诉求,这已经摆明家长不愿“善罢甘休”,学校有没有考虑过家长会不会采取其他行动?网络时代,一篇网文产生巨大影响的事情难道还少见吗?

二是舆情起来之后反应严重迟滞,所谓的“应对”甚至适得其反。12月5日,当事家长开始发帖,舆情初起,但中关村二小却没有任何表态,任由舆情发展,直至 12月8日,《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刷爆朋友圈,掀起舆论场的滔天巨浪,发酵成一场公众舆论事件。

然而,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中关村二小却依然不紧不慢,直到12月10日才发布一份极其官方化、模式化的生硬简短声明。如果说缺乏舆情防范意识是因为未曾经历过类似事件,还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面对汹涌的舆情,如此岿然不动是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还是“高冷傲慢”、不屑回应呢?不得而知。

客观地说,该校12月10日的声明,不仅教条味极浓,而且含糊其辞,根本没有向公众说明欺凌事件的来龙去脉,事后又没有任何认错悔改的态度。事情刚开始传播的时候,诚恳的态度本来能适当缓和局面,而如此挑衅意味十足的对外声明,却让公众强烈感觉学校没有正视问题,不仅没有起到缓和公众情绪的作用,反而极大地助推了舆情的恶化。

在空前的舆论压力下,中关村二小再次发声,公布了监控录像等相关细节,再度声明“学校始终认为此事并非霸凌”。比起之前的模糊辞令,此次回应有所改善,但依然招致公众的强烈质疑。姑且不论学校单方面的认定能不能算数,就明明掌握着监控录像等“真相”却迟迟不向外发布而言,便令人难以理解。

对此,校方解释是为了保护孩子,“我们不希望家长矛盾升级,毕竟这件事情上,一个孩子受到了伤害,另两个孩子也同样受到了伤害。”一桩来龙去脉都十分清晰的事件,究竟是坦诚公布澄清事实还是遮遮掩掩、任由猜想满天飞更能保护孩子呢?越早发布真相就越能有效平息事端,精心选择什么时机其实完全是在做无用功。拖泥带水的迟来“真相”、发布内容的字斟句酌,不仅难以体现诚意,而且“挤牙膏”式补救措施,更让公众“玩”得十分起劲。贻误先机已然不该,岂能一错再错?

其实,舆情应对之道并不复杂。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真诚。无条件地及时开诚布公,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真相不能总是落后于舆情  舆情  舆情词条  落后  落后词条  真相  真相词条  总是  总是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