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教师为什么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一文所说,日常的教育实践中,经常会呈现出“两张皮”的模式,在经验推广和学校宣传的时候,如尊重学生、教学相长、呵护天性等“高大上”概念会出现在他们的理念中,但真实的实践中体罚、冷暴力等却会经常不断出现。现实的力量会渐渐消磨掉很多教师的理想与信念,教师慢慢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也就毫不奇怪了。面对这些,其背后的原因不能不引起深思,解决之道更值得探讨。
一者,以考试为主要抓手,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学校管理是首要因素。几年前,不少地方曾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减负运动,我等也曾有过切身感受,但“不以考试成绩来作为主要依据评价师生”的类似规定却在现实面前几经反复,至今未曾真正“落地生根”。这反映出的正是在现有的以高考、中考为代表的选拔模式下,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尤其是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加之许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管理水平、理念认识等高下不一,以消耗学生和教师的时间、精力等为特征的“分数”“考试”抓手又最易于出成绩和政绩,从而导致“唯分数论”大行其道,考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久久地悬在师生头顶。
平心而论,在考试频繁、成绩评比的氛围下,在学校领导时时督促乃至郑重告诫,在家长期望与日俱增,在考核收入与成绩密切挂钩的环境下,教师原有的教育理想注定会在现实面前大打折扣,此时,“如果哪个老师真的施行美好的教育理念,会头破血流”的现象不断出现也就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情。
二者,教师本身的教育理想是否找到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也是重要原因。尽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这并非是我们放弃自己教育信念和理想的全部理由。教师的教育与教学行为如何,与个人的教育修养同样密切相关,这就需要为人师者在繁杂的劳顿之余,静下心来经常反思本身的成功与不足,抽时间沉下心来读书、充电、学习,去心摹手追名家、大家的育人之道,那么假以时日,教师终究会探索出适合自己或有特色的教书育人之路。
此时,作为普通教师,既需要期待教学大环境的改善,同样有必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行动,去积极探索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也最大限度上有益于学生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