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孩子,我们不妨试着去“溺爱”

溺爱”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家长们闻之色变的一个词语。很多“过来人”都这样告诫新生儿父母:“千万不能溺爱孩子,这样会毁了他们”。但很多人却走到了一个对立面——常常以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拒绝孩子,还美其名曰“不溺爱”。

近日,一篇名为《对孩子,就是得溺爱》的微信热文写道,“真正的‘溺爱’,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欲望,不延迟满足,不压制需求,不控制你的想法,不制约你的发展,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认为你是一个理性而健全的人,而不是任我揉捏的物”。对此,我很是赞同。

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溺爱”的解释是“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总结来说就是家长不仅对孩子有求必应,还为其规避前方风险,这显然是一个贬义词。而上述微信热文谈的不是这种溺爱,其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和尊重,是不将是非好坏等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是随着他们的意愿任其发展,这包括让他们自己去体验错误,直面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以后的选择中更加慎重。

前不久,我5岁的侄女一直咳嗽,却一连三四天吵着要吃冰淇淋,嫂子都严厉拒绝了她。有一天我带着她去吃饭,路上她问我能不能给她买冰淇淋,我便给她买了一个甜筒,她很开心,一路走一路吃,直到冰淇淋由于高温而黏湿了她的手,直到她跟我说“姑姑,我喉咙不舒服,我不吃了”,接着我带着她丢掉冰淇淋,去洗手间洗手,把温水递给她喝,接下来的半个月她都没有再说过要吃冰淇淋。

也有人说,如果孩子提的不是“想吃巧克力”、“雨天想去游泳”、“不想上幼儿园”这一类的要求,而是触及到道德层面的问题,比如说谎、偷东西、谩骂他人,这样是否还要不加干预甚至去纵容孩子?其实,大多数孩子说谎,很可能是因为家长不能包容谎言背后的内容;一些孩子偷窃也是因为家长从来都断然拒绝他想要购买的请求;而一些孩子会谩骂他人,恰恰是因为家长对其谩骂的对象缺乏尊重。

首先,人非完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时,能否对其包容、理解并给出恰到好处的指点?其次,孩子不擅长克制欲望,当孩子表达欲求时,家长能否在拒绝的同时用温和的态度和举措安抚他们?最后,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能否自身作则,严以律己?当孩子出问题时,家长们该如是问自己。

总而言之,真正的“溺爱”,并非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也非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而是理解、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而反观家长自身,也要直面孩子的错误,并反思自己应该负有的责任。对于孩子,我们不妨试着去“溺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溺爱  溺爱词条  不妨  不妨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