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动物博物馆有员工通过微博批评北京某小学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追跑打闹,甚至擅闯非开放区,并表示“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做得还差得很远”。随后,该校负责人通过报纸向博物馆及社会致歉。此事引发了公众热议。
虽然并非所有学生都有这些不文明行为,且对小学生不应过于严苛,但在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如何解决“学生公共素养不高”的问题,的确值得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强调了是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学校只有放弃大而无当、徒有形式的办学追求,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能力与素养的重视,才能让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为素养不仅表现在有约束的地方,也蕴含在管束难以触及的范围。受到这种教育,学生走出校园,自然能将教师所教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这样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教育。
其实,小学生在博物馆做这些事,相较之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每到大型节假日,不少旅游区总是一片嘈杂,拥挤、喧闹、毁坏公物、随手丢垃圾等,给景点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可见,物质条件的改善,还需要人们精神文明和公民素养的同步提升。而且,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在学校时常听到要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之类的话,但一走出校园,这些基本素养都成了耳旁风,被抛诸脑后。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是对这些小学生的教育,很多成年人所受的教育,都没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分析其原因,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被功利化的目标误导,偏离了教育的初衷,楼越建越高,场地越来越大,新概念频出,口号越来越响,却缺乏对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结果是学生的智商提高了,最基本的素养如良好的礼仪,对文明的敬畏和道德自律等却丧失了。不仅如此,还有学生出了校门就成了如钱理群先生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不乏如鲍鹏山先生所讲的“高学历的野蛮人”,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变得冷冰冰。这样的教育,与“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反思,是不是在教育学生时顾此失彼,使得学生所受的教育在表面的浮躁与喧嚣中掩盖了可能存在的长期弊端。可以说,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让学生自由而不放纵,且无论在哪,都拥有由内而外、表里如一的素养,学校必须回归“教书育人”这一原点,不能仅追求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办学功绩,而且要强化实实在在的文化塑造和素质养成。在学生管理上,不能仅靠强制,更要靠细腻又人性化的教导和文化熏陶,做到以生为本,扎扎实实育人。
好在该小学负责人已经意识到问题,并宣称“教育应该无为而治,有人、没人的时候应当一样,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有不专业、缺失的地方”,这是对“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最好的注解,也给了一些学校极大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