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一直深受大学生喜爱,随着“95后”走进大学校园,出国游成了新一代大学生追捧的新方向。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假期出国交流项目,南昌大学的大四学生姚瑶就是通过这种项目,以游学的名义去英国玩了一个多月。如果说旅游已经是大学生寒暑假的保留项目,那么这几年不断升温的出国游,则为这一旅游热又加了一把火。(5月9日中国青年报)
诚然,出国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但如果大学或学生把出国游当成“必修课”,这不仅是大学角色的错位,更是赤裸裸的不务正业。
首先,很多大学生自身并没有多少经济收入,他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父母。如果大学为学生出国游推波助澜、添柴加油,这不但在无形中加重了家长的教育支出和负担,更可能助长学生的虚荣心和攀比之风。
其次,开拓视野和增长见识,并不只有出国游这一个途径,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假期勤工俭学、做社会公益,甚至帮助父母分担一部分家庭义务和责任等多种方式,达到锻炼的效果和目的。说到这里,笔者倒想追问,那些出国以后疯狂扫货,购买大量化妆品和奇装怪服,把出国游当成课后的谈资和炫耀的资本的学生,他们到底开拓了多少视野,增长了多少见识?
说到底,假如学生家庭条件允许,或者以后会出国留学,大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出国游,原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出国游当成学生增长见识、增加阅历的唯一方式和途径,这是大学在不务正业、误人子弟。
基于此,笔者认为某些大学应该走出把出国游成学生“必修课”的教育误区,自我纠偏。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适当介入,对此类大学予以警戒和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