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读与写是教师人生不可或缺的支撑

生活中一些人钟爱咖啡,恋上咖啡入口时那沁人心脾的苦味,入喉时那醇香甘冽的微甜。其实,读和写何尝不是如此:阅读要采撷书中精华,领略佳作名篇之美;写作须追求行文的骨骼血脉,甘受谋篇遣词之苦。

阅读,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会沉淀为一种素养,升华为一种视角的高度和宽度。夜静伏案,一卷在手,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人生的这种体悟,正如宋代程颐所言:“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浸润在书香里,品读文字,虽吉光片羽,但雪泥鸿爪总会留下一些什么。看小说,丰富生命的阅历;读散文,品味人生的滋味;颂诗歌,感受世间的情怀。

阅读是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力臻高格的追求。爱读、善思考,慢慢会走出狭隘和肤浅,变得内涵丰富,乐观进取。因读书而积淀的“魏晋遗风、唐宋风骨”,如影随形,若隐若现,抹不去,洗不净。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不再人云亦云,你有你的“筋骨”,心有戒、行有界,“唯心亨,行有尚”。

阅读是为自己寻一处灵魂的栖息地,“取法乎上”的自我成全。阅读的广度,改变你生活的内涵;阅读的深度,决定你思想的高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悟性,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你愈来愈有“问题意识”,会甄别出哪些人是同根同源,哪些事同性同体。

阅读经典方能“不窥牖,见天道”,让你慧眼明流,洞察人生。经典不是炒作,是经过历史沉淀淘洗后的精华。品读经典和品咖啡一样,吸的是一种幽香,品的是一种心智。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人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底气,陶醉于经典绝妙的文字中,你自然而然地“律己”而“恕人”。你会超越寻章摘句,去关注术的精深;会淡看情节的悬念和表达的匠心而侧重道的广博。

阅读既是吸纳也是“牛嚼”,让新旧知识碰撞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自己的养料。咀嚼文字的微言精义,“愈挖愈出,愈研愈精”。“我思故我在”。读书,不要仅仅满足于开卷有益,还须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新学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撞和糅合,就只能存储在那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

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阅读、思考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浮光掠影的。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能让你静下心来。写作过程中,你会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你会去反复推敲,反复思考,坚持这么做,纸上的文字便是思考的见证和收获,写作的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众多名家出大作的经验证明:真正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没有贾岛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精神不行,没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磨砺精神不行,没有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不行。好的文字是一种唤醒,而不是强迫,是心性里淌出来的一泓清泉。当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之后,你会发现“写然后知不足”,由此激发再阅读的渴求。

勤写,便写成一种习惯。你会拿捏写作的“思路”和“机关”。知道哪里要泼墨如水,汪洋恣肆;哪里要惜墨如金,跌宕顿挫;哪里要有流岚虹霓,小桥流水。会记录工作中精彩瞬间和无奈地苦涩,会将点滴的生命记忆和工作感悟串联成思想的项链,去写青春年少的痴心谵语,去写人到中年的雍容淡雅。

读和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自我补钙的同时,为孩子们源源不断输送最鲜活、最人文、最壮骨骼的营养提供了保障。读和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支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可或缺  不可或缺词条  支撑  支撑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教育评论队伍建设

 乡村教研要提质增效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教研活动,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乡村学校虽然开展了教研活动,但自主性不够、动力不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