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大学里和陌生人kiss,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体验》一文在朋友圈热传。文章作者是南航在读的一本科生,他在南京高校发起“你好,陌生人”活动,邀请南京高校20名大学生,来到南航参与“戏剧性的相遇”——戴上眼罩,在没有见过对方的情况下,用亲吻的方式来交流感情。
此事引发了热议,网友大都持否定意见,基本是从道德修养、价值观方面进行批评。从文化角度来审视,该“奇葩”活动在中国注定难以被理解,也一定行不通,因为这跟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极其不相符。
活动发起者强调,“这只是一个亲吻而已,只是想表达对陌生人的信任”。这样的创作与2014年由美国一家公司制作风靡网络的视频《和陌生人初吻》相似,意大利版的“初吻视频”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传播。此类视频在国外盛传,说明有它传播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但在我国并不那么容易接受。再说,想表达对陌生人信任的方式很多,何必非用亲吻的方式?况且,一个亲吻就能够赢得陌生人间的信任?这样的活动意图的确令人生疑。
在中国,亲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这是恋人或夫妻之间表达爱的一种独有方式,虽父母与幼儿之间也会有亲吻但一般只是触碰面颊、额头而已。而且,在中国文化里,即使恋人间的亲吻也是相当私密的,一般不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公共场合大胆地接吻往往会遭白眼。这就是东方文明的礼仪方式:含蓄内敛、委婉腼腆,无伤大雅是底线。在西方,亲吻的影视镜头较为常见,除了表达亲昵、深情,也表达赞赏、喜爱、肯定、安慰等含义,类似于中国的握手。说到底,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交际礼仪方式。
其实,东西方文明各有特点,由此出现交往礼仪方式的差异是正常的,但这不能说明谁先进、谁落后。西方人习惯接吻并非更加文明有礼,中国人喜欢握手并非更落后,也不必自卑。一味崇洋媚外或妄自菲薄,都是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中国已是融入世界文明的现代国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明我们应该更加自信。2014年年底,习近平主席对澳门青年学生说:“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他还强调“文化自信是基础”,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失去了根基。
今天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朋友,尤其需要“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对西方文化,我们不妨运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既不能全盘吸收或一概否定,也不能唯我独尊或妄自菲薄,而是辩证、科学、批判性地借鉴学习,即“扬弃”。至于跟陌生人亲吻之类的“舶来”活动,还是少搞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