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指责家长给孩子“加负”是不理性的。对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捷认为: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口“锅”不应全部由家长来背。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相当一部分课业负担是不必要的。近20年来,学生负担不减反增,增的最主要的是校外培训。校外培训的兴起有其客观因素,诸如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增加、民办教育崛起、单位制度解体等。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在校时间变了。
在“减负”问题上,我赞同王捷老师恢复或增加学生在校时长的主张,这是防止放学后学生流入校外培训机构,为学生减负的重要举措。
作业多、考试多、竞赛多,每天学习时间长,睡眠时间严重不足,都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突出表现。减负,旨在实现学生作业由多变少,学习时间由长变短。从这个意义来看,让学生留在学校,看似增加学生在校时长,其实是缩短了学生校外学习时长,减轻了学生无关的课业负担。但减负工作具有复杂性,如果工作做得不到位或处理不当,稍有不慎,就会将负担转嫁,让学生再次深陷“负重”漩涡。
增加学生在校时长,首要的是谨防负担转嫁,这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第一,要做好教育引导,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特殊内涵。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防止学生放学后流入校外培训机构而加重课业负担,同时也连带有课后服务的属性,这绝非为了满足某些家长想让孩子“多学点”或“多学会儿”的心理需求,而采取的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迎合”之举,而是饱含教育哲理和素质教育本质的在校时长。引导学校教师准确把握增加在校时长的特殊内涵,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要建立完善监管机制,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增加学生在校时长,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减负反弹的温床或滋生地,致使“过重的课业负担”卷土重来,并再一次转嫁到学生身上。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对增加学生在校时长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管理,这是做好此项工作不可缺的环节。
第三,完善推进措施,确保学校和教师工作不越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增加音体美劳等项目,这是增加学生在校时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义,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做出统筹规划,让学校和教师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增强工作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