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广州市多位小学校长向媒体记者诉苦,“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给学校教育带来压力,“女老师大部分都去生孩子,学校怎么办?”一些农村学校也出现这类情况,有校长反映说,农村人想法和城里人不同,基本上四十以内的大部分女老师都有这方面考虑,“单独”开放一年不到,学校已经有几个老师在请假保胎了。(11月3日羊城晚报)
毫无疑问,全面放开二孩后,对于一些学校特别是女教师占有较大比例的学校而言,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教师缺编的问题。如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势必给正常的教学、学生的成长带来影响。
对此,很多学校通过给没有生育计划的老师增加工作量、找临聘教师的方式来救急。很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够科学合理。一方面,把本该由两个老师来分担的工作,替换成一个老师来承担,其教学的心思和精力必然要分散,教学质量和效果势必要降低;另一方面,找临聘老师来救急,其临时性短期性特点也决定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有人建议根据年轻女老师的比例,适当增加老师的编制,将增加的这些教师作为可供“流动”的力量,一旦其他学校有需求,内部可以相互转借。这种做加法的思路虽然可以随时替补缺编老师,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老师短缺只是在生育二胎这一特定情形下出现的临时性问题,并不是老师编制本身不够。试想,平时不缺编的时候,这些新增加的流动老师又该怎样科学安排、合理使用?会不会让他们产生被冷遇、被边缘化的感觉?在这种情形下,又怎能让他们安心尽心投入到流动的教学任务之中?
笔者认为,科学而理想的方法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立临时人才库,让这些“候补”老师平时可以到学校听课、学习。如果某个学校急需教师,随时可以到该人才库找,并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拟选定的老师进行相关考核,择优上岗。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的燃眉之急,也能保证临聘教师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