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秦和说,当前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待遇明显不如公办教师,有的地区在落户、职称评聘等方面对民办学校教师有诸多限制,超过300多万民办学校教职工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
与一般教师相比,我或许对民办教育更有发言权。因为,我在民办学校任教经历使我对此有着切身体会。
2003年,我进入一所民办学校——杭州宋城华美学校任教。在培训中,我发现这里的薪资待遇与公办学校相差无几也就罢了,华美学校最吸引我的“人文教育”理念在应试大环境中也已徒有虚名。不仅如此,这里的老师几乎都面临着被辞退的危机感。刚培训了两三天,就有好几位教师被辞退,大多是因为表现不太好,有的甚至只是因为无意中随地吐了一口痰。亲眼目睹着他们苦苦哀告却依然被无情地扫地出门的情形,心中不由得生出强烈的“兔死狐悲”之感。正是在这种危机感的裹挟之中,不少老师都选择了主动放弃。
众所周知,教师是办学校的关键所系,民办学校亦当如是。在公办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民办教育的设施和薪资优势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而所谓的“特色”更是在应试大环境下难以生存。对于本来就已经缺乏吸引力的民办学校来说,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陷入恶性循环。可以说,除了少数走“高大上”路线、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民办学校之外,其他真正的草根民办学校可谓是举步维艰,甚至连维持基本的运转都成了问题。如何破解民办教育的困境,当然需要多管齐下,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但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民办学校教师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这些“安全感”,来自于学校提供的待遇和职位的保障,来自于学校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也来自于政府对教师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试想,如果民办学校的教师们始终处于提心吊胆之中,民办教育谈何其他发展呢?
从民办学校角度而言,固然应当尽力为教师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留住人才,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教师的流动机制问题。因为,民办学校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发展,都不可能不淘汰无法胜任的教师。而且,教师的合理流动本是应有之义,关键在于要切实解决流动所产生的后顾之忧。令人感到无比欣慰的是,在十八大以来的深化改革进程中,养老金并轨改革等措施已经开启了解决人才流动后顾之忧的大门。随着改革步伐的推进,教师的无障碍流动一定会实现,届时民办教育也会迎来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