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管理正在由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就是将教育的各种事务、活动程序化、标准化。“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本身没有问题,当然要按规矩来。然而,当规矩以数据的形式精确呈现,人们以为量化就意味科学化,而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好的时,我们是否一定要按那些“规矩”来?
若将管理推向精细化,教育必将上一个新台阶。然而,有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2013年,湖北省谷城县一教师因骨干教师评选评分太低而跳楼自杀;2015年10月,江门市一59岁教师因竞聘分太低跳楼……既正确又好的量化管理,为何会给教师如此大的压力或招致教师的不满? 问题出在哪里?
精细化管理最初是由企业提出的,它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这就意味着,精细化管理的对象是“物”和“事”,它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物”和“事”。换句话说,精细化管理不对“人”。
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当教育引入精细化管理后,只要是对“物”和“事”的评价,一般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只要对准“人”的,尤其是完全以量化的方式评价教师时,各种矛盾就出来了。这告诉我们,倘若眼中无“人”,只盯着精细,只盯着“科学”,必将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尊严。当精细化管理对一个人进行量化评价,并与他人进行排名时,评分高的,自然是以“科学”的方式证明了自己高人一等;评分低的,也就被“科学”地证明自己低人一等。当一个人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尊严得不到维护,尤其又是以“科学”的名义时,这个委屈找谁说?闹情绪,闹矛盾,甚至走极端,就是必然的了。
教育管理要精细化,但绝不能止于精细化,还要做到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