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打破“圈养”常态,谈何让孩子“多玩一玩”

“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期间提到不久前红遍网络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时,发出了如是感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切中教育积弊的话语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孩子“玩得太少”已经成为触痛公众心灵的社会问题。君不见,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就被“宅”在教室里午休,甚至连课间嬉笑打闹也不允许,静悄悄的校园让人寒意徒生;上了中学(尤其高中),更是起早摸黑奋战在书山题海之中……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痛心疾首地说:“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学校的学生从清晨六点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每天学习十六七个钟头的作息时间表里,没运动、没娱乐,只有无穷无尽的书本讲义与接连不断的试卷试题。”

不久前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近视患病人口将接近7.04亿至7.11亿。抬眼望去镜光闪烁也就罢了,因为长时间枯坐教室,竟然还有学生需要进行腰部护理。小小年纪就戴着眼镜说腰痛,让人情何以堪!

“玩得太少”除了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抑制创新能力之外,还会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赵堪兴预估“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总人口的近视率将突破50%,这将使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面临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基于青少年视力整体下降的现实,国防部也不断调整降低《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中的“视力要求”,甚至“连空军飞行员的视力标准要求都下降了”。难不成我们真的要成为“一个被书包压得喘不过气的民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玩得太少”呢?安全问题?学业压力?评价机制?……一言以蔽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片面追求政绩的功利教育观念,通过学校和教师传递到孩子们身上,从而使圈养成了常态。

尤为吊诡的是,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等相关各方对此都心知肚明,却囿于各自的利益和盘算难以做出切实有效的改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要本着良知在各自的份内做出一点应有的改变,圈养的困境并不难解。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总觉得个体的力量太渺小,“蚍蜉难撼大树”,仅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教育现状实在力不从心。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如此悲观。即便为了考试,也需要劳逸结合。也就是说,尊重教育规律,给孩子安排适当的玩耍时间不仅不会妨碍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孩子提升效率,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既然如此,就不存在任何退缩畏葸的理由。

当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除了自下而上的自发努力之外,自上而下的改革探索更为关键。由于高考实行分省录取,所以省级以上政府对于学生成绩的态度比较超然,更注重于如何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市(地)、县政府却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地陷入升学率等“教育GDP”的PK之中,甚至直接将之以指标化的形式施加于学校身上,进而导致恶性循环。通过顶层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舍弃“教育GDP”攀比,当属破解的根本之道,当前的高考综合改革便直指这一点。尤其是凸显选择性理念的浙江改革模式,通过“7选3”的三十几种组合,直接让学生的成绩失去对比的价值。

但是,高考改革毕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治本之外,治标也是当务之急。遗憾的是,三令五申的“减负”措施面临着“落实难”的困境。“乱世需用重典”,倘若能就严禁节假日补课等事项颁发统一号令,严惩敢于违抗的主要责任者,整治恶性攀比就不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圈养  圈养词条  常态  常态词条  打破  打破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