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好书读评】教育要邀请人们检验自己的生活

内尔•诺丁斯是当今教育界的泰斗,担任过美国哲学教育学会主席、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长、美国杜威研究会会长,著书18部,部部有思想震撼力。《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虽不是其中最经典的,但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看书名很容易产生误解:一是彼批判非此批判,中文中的“批判”是指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语言进行批驳、否定。内尔•诺丁斯书中的“批判”原文为“Critical”,“Cr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 kriticos 和 kriterion,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这个词不倾向于否定,也不倾向于肯定,而是强调在否定、肯定之前的思考要慎重,要注重理由,要遵循合理的规矩。二是这里的“教授”“知识”不是传授现成的结论,把“教授”“知识”理解成培养学生的识见能力或帮学生产生自己的见识似乎更与该书的具体内容相符。三是本书并没有把学校应该教授的知识全面地罗列出来,所以书中没提及的并不意味着不应该教授。

本书的主题实际上是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关心教育。诺丁斯是关心教育学派的旗帜,她认为,以人类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也就是围绕关心而组织的课程,孩子们必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自然环境,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

在课堂中怎样进行关心教育呢?最主要的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评判日常生活问题。她说:“教育如果不邀请人们检验自己的生活,则配不上教育的标签和称谓。” 诺丁斯在论述教育目标时,多次提到批判性思维,在美国,这没有特别之处,美国教育委员会就主张:“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诺丁斯的贡献是把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真实生活场景,以进行关心教育,从书的目录就可以看出,这些生活场景包括战争、房与家、他人、父母、动物、广告等。诺丁斯期望教育工作者通过批判性思维帮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发展超越自我的“同情性关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识见能力,结果是产生自己的见识,那么识见能力或自己的见识有助于发展超越自我的同情性关系吗?西方有一种把真和善紧密联结的绵延思绪,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斯宾诺莎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理解的努力是德性首要、唯一的基础”。对这些思想,有人赞同,有人反对,笔者不敢妄断。

关于生活教育,诺丁斯主张: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我们每一天所面临的真实问题。但现实是各个学科课程之间彼此分离,课程与现实世界分离,与人类面临的真实问题分离。所以,要对现行科学、数学、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进行彻底改组。

把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真实生活问题,审查影响学生生活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可以增进学生养成全面、严谨、开放的思维习惯,增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对各种知识、观点的辨析能力,提升行动决断能力。这是一种主体教育,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认识主体、行动主体、社会主体、自我主体。

诺丁斯的主张是针对美国教育分科化、标准化、应试化开出的药方,但也适合中国的某些教育。在一QQ群中,有群友发了一幅图片,是一所学校的楼梯,台阶的立面上贴有不少知识点,如:“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清朝皇帝在位的顺序: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些知识点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远离生活问题;硬塞现成结论;不见批判思维。如果这些东西成为教育的主流,必然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学校只能产生低端劳动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好书  好书词条  人们  人们词条  检验  检验词条  邀请  邀请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