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评论大赛】差异化的大学生活更精彩

九月份,正是高校迎来大一新生的高峰期。为创新学习模式,各大高校各出奇招,其中南京某高校制定的宿舍分配计划——让志趣和生活习惯相近、星座匹配的新生住在一起,迅速博得受众眼球。

笔者以为,这条宿舍分配规则无非是秉持性情相近的原则而已。把相似的人放在一起,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短期来看能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找到与自己步伐一致、兴趣相投的人。但大学教育并非着眼于短暂的四年,上大学的目的也并非成为和同学相似的人。如此单一的教育追求早该摈弃。

这是因为,大学不是生产流水线,其实是个微型社会,而社会本身就是个大熔炉,里面汇聚了各色人物,强行打破这种“汇聚不同”的规则很可能适得其反,使大学生活和学习失去本该存在的偶然性和未知性。纵眼望去,所有的大学生不过是大同小异的复制品,教育的意义不免缺失。

室友是大学四年重要的存在和标志性的回忆。来到一所高校,所有学子都渴望知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是怎样的人。试想一下,若身边的朋友都与自己性格相近,兴趣相投,或者说同一屋檐下住的不过是自己的影子,且不说让大学生交友方面少了一份乐趣,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本身也不免觉得可笑。

与中小学就近入学原则不同,大学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式的上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开阔眼界和锻炼自身的机会。北下南上,东迁西移,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远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遇见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风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风俗人情等都能通过身边人轻松了解。但若身边都是另一个自己,那么这种差异性的体验又从何处得来?古语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失去了“贤”与“不贤”的对比,看到的都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和相同的价值观重叠,大学生们该如何自省?该以怎样的姿态省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和而不同是儒家一贯提倡的相处之道。可是,假设没有了“不同”的基础,又怎会迸发出“不同”的思想火花?现代大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同一模板的教育已被世人抛弃,同一模板的宿舍安排也不可能为众人喜爱接纳。我们向往一个缤纷多彩的宿舍,犹如我们向往缤纷多彩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差异化  差异化词条  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词条  大赛  大赛词条  精彩  精彩词条  评论  评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