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从没想到,在从教的第59个年头,他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见证师生情谊的讲义著作《黄天骥诗词曲十讲》出版,而这来源于学生10万字的录音文本。要知道,黄天骥从教多年,著作等身,却未留下一份完整的讲义。(《广州日报》9月9日)
在黄天骥已出版的20多本著作中,“这不是分量最重的一本,却是最有情意的一本”,原因就在于这是师生之间的最好互动,是馈赠与回报的最佳形式。事实上,从报道中可知,黄天骥几乎获得了作为教师的所有官方荣誉,作为一名学者也得到了足够的认可,但他依然30年如一日地指导本科生,这让我们体会到,学生对其的尊重与其学术成就有关,更与其真心呵护学生有关。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习得,更在于师生情谊的孕育、养成和迸发。正是在师生情谊的滋润下,才有了《黄天骥诗词曲十讲》。正如报道所说,在一个师生关系渐趋功利化的时代,一些教师学生之间不幸沦为雇佣关系,学生只知有老板而不知有老师。相比之下,黄天骥与学生的情谊显得弥足珍贵。问题是,附着在《黄天骥诗词曲十讲》上的师生情谊,那些为了职称蝇营狗苟、弄到教授职称后却远离学生的所谓“教授”,能体悟师道价值否?
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对黄天骥的赞誉能仅仅停留于个体的层面吗?或者说,能止步于“可遇不可求”的境地吗?如果不能,又靠什么去打造和复制师生之间最好的互动形式,又靠什么去反思师生之间馈赠与回报的最佳形式?
教师的劳动决定着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但榜样如何树立?不在沉迷于红烛、灵魂工程师之类的高帽,而在于一个个动人的师生交往细节。中山大学2008级的一位学生说,自己的作文是黄天骥老师用铅笔批改的,除了批语,还有“如果你觉得意见不合适,可以擦掉”的谦逊,这印证了师生专业知识之外的情谊,也打动了更多的校友。如果不是精神的感动,校友们能倾心襄助吗?
黄天骥与学生的情谊产生了打动心灵的震撼力量,影响是深刻久远的。可以说,教师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言行举止、气质性格及其对工作的态度,都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功效,像种子一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师生情谊让人温暖,给人力量。教师既要有学术造诣,又要关爱学生,教育的情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学生有责任心、有信心、有耐心。教师唯有用真情、真心、真诚影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有爱的、充满情谊的教育必定是成功的教育!有了这些,还用担心师生之间用什么来馈赠和回报吗?
师者,人之模范也。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 但不能把师生关系等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心理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在交往中是完全平等的两个实践群体;从文化反哺视野看,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倾心讲台的好老师永远值得景仰,也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爱戴。整个社会都应为这样的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的师生关系点赞。
一位黄天骥式的教师无疑是学子的幸运,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拥有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