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谨防“课堂规范用语”扼杀学生灵性

去一所学校的二年级听语文课,学生每读完一段课文,老师都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而且评价完了,还要求读文的同学给予回应。

整节课,我大都听到的是这样的对话:

“你读的声音太小了。”

“谢谢,我接受你的意见!”

“你读得太磕巴了。”

“谢谢,我接受你的意见!”

“你丢了一个‘的’字。”

“谢谢,我接受你的意见。”

……

可以说,这个环节设计得不错,要求学生评价学生,被评价的学生还要给予评价的回应。老师把评价权放给了学生,融入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呈现了多维互动,既评价了读书情况,又训练了口语交际。

这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灵气、放飞孩子灵性的环节,然而我却没感觉到。

孩子只是二年级,又处在初读课文阶段,评价的深度较浅、角度单一姑且不论,我在这里只说说孩子回应评价的情况。孩子就像个播放器,老师一按按钮,机器里便发出提前录好的声音“我接受你的意见”。我又由孩子想到了家里鹦鹉,不管家里来什么人,说什么话,鹦鹉都打同样的招呼:“您好,欢迎光临!”

孩子为什么都这样说?我想是老师提供了范例。为什么提供如此的范例?因为这样说有礼貌,这样说谦虚,这样说是一句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完整话。但孩子都这样回应有多大价值呢?都这样回应不是纯粹在走形式吗?孩子说这话时“有口无心”,说出的几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如此教孩子回应,孩子说的是规范了,但却扼杀了个性。

教孩子学会回应评价,还是先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回应。引导让孩子认真倾听、思考别人的评价,用自己的心里话回应,展现童心、童趣、童稚,如果不规范、不准确,再顺应孩子天性,顺应孩子思维,做一下适当的纠正,尽量保持评价的本色。如此老气横秋、千人一腔的评价戕害了孩子的灵性。

其实,有些小朋友评价并不客观,比如:“你读得太磕巴了!”在我看来,那个小朋友读得是有些不连贯,但远没到“读得太磕巴”这种程度。我多么想听到被评价的小朋友回应:“你的评价不准确。我读得是有点磕巴,但到不了‘太’的程度。我只接受你一半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没错,但也要激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说“不”。如果课堂上有这样的“交锋”,那就更令人欣喜了。

因为这样做,培养的不仅是个性化、有思考力的孩子,还发展了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扼杀  扼杀词条  谨防  谨防词条  灵性  灵性词条  用语  用语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