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评论大赛】学校对学生暑期实践少一些规定才好

暑假已近尾声,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大学都会要求学生在暑期投身社会实践,开学初上交一份盖章证明和几千字的实践报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实践报告已经变了味儿,学生并不“下田地走工矿”,而是在网上请“枪手”代劳。有的学生甚至随意杜撰报告,类似“香蕉长地里”这样的漏洞百出。(8月17日 北京晚报)

暑期实践找“枪手”代劳自然不符合校方规定,同时更有学术造假的嫌疑,弄不好还有可能涉及著作权侵权的问题。然而这样做的大学生却不在少数,代写社会实践报告在互联网上甚至已经形成了市场。一味谴责学生们弄虚作假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何使暑期实践真正对学生有所裨益、让大学生热爱和认真对待这样的作业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笔者相当理解这些大学生们的心情。笔者所就读的大学也在暑假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的要求在指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性研究,进而撰写几千字的报告;有的则要求参加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开学有成果上交才有学分可拿。实践学分的要求摆在那,修不够学分便不能毕业。然而,大部分同学在假期都有自己的规划,探亲、旅游、学外语、做兼职等活动填满了暑假的时间。于是,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看似“无害”的社会实践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暑期实践并非大学独有,从中小学起,这份名为“暑期实践”的作业就一直在学生的假期里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暑期实践频频“遇冷”、被学生应付大于重视的情况也是普遍现象。不少中小学生沦为社区里的“盖章族”,大学生则找人代劳或者自己杜撰。究其原因,学生对学校规定的暑期实践内容“不感冒”是一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目的无非是让坐在象牙塔里的年轻人走出书本和校园,亲自动手,体验生活。在参与中成长,在体验中成熟,并以此培养健全的思维品格和注重实践的习惯,不让暑假里的放松变成无所节制的放纵,这可谓是学校的良苦用心和美好希冀。然而,校方由此制定的“仅限于自身专业”的束缚,却让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大缩小,让学生的兴趣爱好无处安放;“强制执行”的命令性框架则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情绪,浇灭了实践的热情,只剩下为了学分而想出的歪招。如此一来,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下基层”的体验和课堂外的学习。

说实话,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都要扎堆去做暑期实践;而暑期实践也可以包罗万象,不必囿于专业的限制和课题的规定。脱离课堂走到生活的田间地头,无论是知道了“香蕉长在树上而非地里”,还是体验了一把职场中人的不易,对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收获。所谓“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内自由而广泛的选择,当形式主义变成学生的心之所向,还何愁暑期实践不能真正起到帮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作用?

相比知识积累,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学习;相比规行矩步,大学生更需要拥有选择判断的能力。选择参与何种社会实践以及如何完成成品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做一次义工、成为一名志愿者,还是到乡村支教、进行一次实习……所有这些都不失为暑期实践更广阔的选择。将参与暑期实践的选择权更多的交给学生,校方适度放手其实能让“暑期实践”摆脱在学生心目中的“鸡肋”定位。当暑期实践不再“胶柱鼓瑟”,学生们才能真正愿意“躬体力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对  校对词条  暑期  暑期词条  实践  实践词条  大赛  大赛词条  规定  规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