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在即,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互联网在推进教育进步的作用,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减少、减轻区域教育不平衡现象。
技术手段当然可以用于缩小地方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可是,如果认为,只要给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学校开通互联网,建立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大城市优质的课堂资源就可辐射到农村,由此缩小教育质量差距,则把教育均衡的问题想得过于简单。
近年来,我国已经注重发挥远程教育技术在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地区教育差异上的作用。从2003年起,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就共同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教育部从2012年底还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5.9万个项目教学点中除了西藏等偏远教学点,其余均已全面应用信息化开展教学,破解了中西部地区偏远教学点的“缺师少教”难题,改善了一些偏远地区长期无法开设美术、音乐、英语等国家基本课程的状况。
但必须注意的是,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和知识层面的教育,还包括师生关系、校园生活;均衡也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层面的均衡,还包括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其他方面。用技术手段给学生送去电子课程,只是传统课堂的电子化呈现,学生和老师缺乏有效、深入的互动,其教学效果很难和面授相提并论。对于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学校来说,假如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收看远程视频,没有老师在一旁辅导,那么,即使课开出了,实际效果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乡村学校学生共享城市优质资源,可能会给乡村地区教育管理者产生一个错觉:既然很多课程都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实现,那么,乡村学校也就不必配那么多教师。这样一来,乡村学校学生上课,就变为组织学生收看视频。而这种教学方式,难以长期维持,因为学生很快会失去只看视频的兴趣。
这两年,很多人谈论在线教育的优势,但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现代教育一再强调要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社会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可在线教育强化的恰恰是“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因为从技术手段看,电子课堂、在线教育,所能做到的是把课堂教学呈现在互联网上,即便还增加师生、学生互动,但主要呈现形式还是讲授形式,而讲授形式是最传统的教学形式。因此,在线教育和电子课堂也被质疑为“用新技术进行传统教育”,而不是现代教育。
有些教学内容是适合采用在线教育方式的,但千万不能夸大在线教育、电子课堂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乡村学校可以在缺乏师资的情况下开设电子课堂,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即使开设电子课堂,也要有专任老师进行线下辅导,而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同样重要。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努力,以为采用了现代技术把优质课程送到乡村课堂,就实现了均衡,就会走入教育均衡的误区,也是对现代教育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