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童话变味,要问土壤是否变质     

王子和公主是不少童话的常见主角。在以往的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虽然历经磨难,但最后还是会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可是昨天福州一位小学老师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图片中是学生写的作文。这篇作文虽然也是说王子和公主的事,却出现了“打胎”和“三角恋”的具体情节,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名三年级学生之手。(1月8日《海峡都市报》)

许多人看了感到很震惊,原因主要在于童话故事中竟有“打胎”情节——小小年纪就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将来还得了!成年人大多担忧孩子今后的成长,这个出发点没有错。尽管如此,也不必将此视为洪水猛兽。

审视这篇作文,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作者一反简单无奇的故事惯例,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构建了曲折离奇的情节,在独创性这一点上就值得点赞。而且,文中用棍子“打胎”的情节,表面看很无知,实际上还是儿童懵懂心理的写真——错误认为“打胎”就是用棍子去“打”。以往的新闻报道中,不是也出现过少女怀孕后试图通过蹦跳踢打等方式堕胎吗?

再说,文学允许虚构,虚构得好是写作能力的体现,并非现实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小学生作文出现的“打胎”情节是写作的虚构而已。深入点想,说明这个孩子平时的洞察力、想象力远比一般孩子丰富,是块当作家的料,只要加以引导,假以时日,或许未来就有一个作家就横空出世了。

这个孩子的作文没有问题,该反思的是我们大人。要多想想,我们大人以及社会为孩子营造了怎样的教育大环境?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篇小学生童话的创作同样如此。如果该生不是耳濡目染了大人的谈话以及影视剧的一些类似情节,想必也很难创作出如此离奇的情节。某种程度上,孩子的习作反映的是成人的“现实童话”,不妨当作是提请成人世界反思的儿童心声。我们该做的是,平时多屏蔽“少儿不宜”的环境和信息,多为孩子提供纯真洁净的童话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语文教师面对学生这样的作文时,千万别小题大做,要冷静智慧应对,发挥教育积极引导的作用,注意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和思维。否则,一棵作家的好苗子就会被毁于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变味  变味词条  变质  变质词条  土壤  土壤词条  童话  童话词条  是否  是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