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不少网友称:“不愧是陕西‘吃饭’大学,一道卤鸡都能研究的这么专业。”也有网友赞其为“最美味的论文”。
博士论文题目将香料“八角茴香”和“卤鸡肉”搁在一块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烹饪美食,更能勾起一干吃货们的胃口与好奇心,引发一系列揶揄、调侃和质疑,也再正常不过。普通人很难分清生活用语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别,更不会注意到孙灵霞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影响”“作用机制”。对于专业领域进入公共视野引发的误解,不必大惊小怪,反而需要我们以一颗包容之心做好科学普及工作,道理讲透了,讲清楚了,误解也就消除了。让人欣慰的是,论文作者孙灵霞及时接受了记者采访,直面质疑与困惑,从中我们既看到孙灵霞博士论文既不搞怪也不无聊,又为其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大加点赞。
现在有的研究生论文不是刻苦求学的结晶,而是“复制+粘贴”的结果,拼凑、抄袭成风,极大地败坏了学术风气。孙灵霞的论文却与此不同,她是这样写作论文的:实验设计科学,通过对比分析加入八角茴香和没有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肉的区别,了解风味在卤煮过程中有什么影响,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等;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有效,实验材料控制严格,固定选取了广西产的八角茴香,鸡大腿由一家企业固定提供;实验过程周密细致,做实验时先将鸡腿卤煮,然后在固定的小区域取样,通过电子仪器检测物质变化情况……由此可见,如其说孙灵霞的博士论文是坐在书斋里写出来的,不如说她是在实验室里做出来的,是从一项项实验数据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她科学求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点赞吗?
现在为数不少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大而空,内容脱离实际,花里胡哨,很吓唬人,到头来除了浪费纸张外一无所用。孙灵霞的博士论文聚焦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她从八角茴香对于卤鸡肉的风味到底由什么影响切入,最后达到让风味可控的目的,这对于风味的调控和控制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她的实验刚起步,先用了八角茴香这一种香料来做研究,后面还会研究别的香料对肉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老子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如其铺开一个面劳而无功,不如掘开一眼泉造福他人。孙灵霞从小处着眼,从细部入手,得出的却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形成的是带有规律性的成果。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其潜心向学、点滴累进的科学精神点赞吗?
难能可贵的是,孙灵霞撰写博士论文不是为了戴上博士帽,换张毕业证,或者获得什么奖励,而是由基础研究走向应用,实现规模生产。她说,传统肉制品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生产,规模小,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也就是说,菜市场摆摊的大妈可能做出美味可口的卤鸡肉,但那是基于无法言说、无法复制的个人经验,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孙灵霞博士研究八角茴香对于卤鸡肉风味的影响,就是用实验之刀剖开其中的作用机理,将个人经验提升到科学理论的层面,让风味可控,最终走上应用,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一名博士生始终将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心头,始终将工业化生产的卤鸡肉风味尽量达到传统的味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她弘扬传统文化的济世情怀点赞吗?
也许有一天,我们每家的餐桌上鲜美可口的传统肉制品正是孙灵霞们今天研究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孙灵霞博士论文点赞,也正是让科学为食品更安全更放心增加信心,让科学研究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