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检查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笔者在基层检查工作时发现,有些学校检查工作不到位,只是为了应付工作,没有任何价值,也难以发挥常规检查的作用。
常规检查的目的在于,督促学校改进工作,发现问题,坚决规避;发现亮点,及时推广。扬长避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那么,学校该如何进行常规检查呢?
其一,要严格按时间节点检查。一般来说,学校每学期要进行3次常规检查:开学前三周开展期初检查,早发现问题,早规避;5月上旬和11月上旬开展期中检查,重点检查期初发现的问题是否有效纠正,是否出现新的问题;6月下旬和12月下旬开展期末检查,重在对本学期常规情况进行考核和总结。三次检查目的不同,但应有联系性,若是错过了时间节点,检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二,检查的科目、内容要全。检查内容要覆盖所有任课教师、学科,不留死角。教师的常规工作不外乎备、讲、批、辅、考、思、研、学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期中和期末检查中都应关照到位。如果重点检查“主科”,忽视了“副科”;重点检查教案和作业,忽视了测试、学习、研究等工作,便会在无意中传达出不正确的导向,导致教师出现工作疏漏。
其三,检查要追求实效性。以检查作业为例,若只是例行公事般进行常规检查,随便拿几本一看了事,难以了解学生作业的真实情况和整体状况。此外,要杜绝只查优生作业,要关注学困生作业,以督促教师关爱学困生,尽量减少掉队学生。
其四,检查记录要详实,做好反馈工作。检查是为了改进工作,但就实践来看,一些检查只是简单赋分,没有记录不足、提炼优点,缺少改进建议。为了检查而检查,给老师打个分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检查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既可集体通报,也可一对一交流,讲问题,提范例,说要求。用心做好反馈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实,常规检查工作才有意义。
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压舱石。常规检查工作是规范、改进教学工作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手段。抓好常规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学校管理者不能把这项工作当“”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