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语文教学中,作文成为难题,应试作文往往容易作成“套路作文”。对此,有专家指出,当前语文教育长期忽视课文本身的教育价值,未能发挥应有的作文指导作用。
重提课文教学价值,意在突破作文教学模板,明确“何为好文章”,进而引导学生摹仿、创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套路”作文,并非教师不懂何为“好文章”,而是教师不敢或不能选择一般意义上的“好文章”。从应试角度考虑,教师只能选择便于理解及应用的“套路作文”。因此,若要为作文“解套,首先要为教师“解套”。为此,首先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好文章的评判是否存在共性标准。对于什么是“好文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多是出于人的感性认识,但应试作文则有硬性审查标准。即便选取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作为参照范本,如果审查方式依旧刻板而固化,对“好文章”的摹仿与研习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套路作文”。
其二,“好文章”是否有规范的模式。一般而言,好文章并不具备固定模板和内容,但应试作文一般都有分析框架、论点等要求。从操作层面考虑,教师自然会选择操作容易的“模板文章”。
上述两个问题是局限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对症下药,为教师作文教学“解套”,才能破除学生千篇一律的作文内容和作文形式。
第一,要给应试作文评判一定的空间。记叙文讲究情感真挚、贴合现实,议论文则强调思辨性强、逻辑自洽。应试作文评价应综合考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突破。创新性作文或许缺乏某些必要要素,但文章行云流水,记叙文情感真挚、贴近生活,议论文论述鞭辟入里、逻辑清晰,也当给予较高评价。在明确硬性审查要素的同时,为实质评价留有余地,才能真正实现“作文自由”。
第二,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职责。破除“套路作文”,关键在于内容去模板化。“好文章”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共情与透彻观察,为此,教师要结合作文教学规律,做好“生活(阅读)——作文”的引导者,教授学生识别好文章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尝试思考,总结不同文章的论述角度和论述方法,而不是拘泥于文章框架的稳定套用和分析手法的反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