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以“四增”落实“双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持续关注。在一片赞许声中,也有不少网友对新政能否真正落地表示担忧。在笔者看来,要有效落实“双减”任务,还需要“四增”予以保障。

增进家长认同。“双减”是为了彻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落实“双减”,从教育和学校层面来说,实施起来并不复杂,但是,从家长层面来说则有一定难度。有些家长对“双减”并不“买账”,可能会出现“校内减、校外补”现象。如何有效化解家长对学业质量的担忧和对考试升学的焦虑,是需要教育、学校和社会共同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多种形式赢得家长的理解和认同。

增强经费保障。从过去的实践看,课后托管虽然有效解决了“三点半”“四点半”难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大部分地区,托管服务费用主要还是由家长承担。根据新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课后服务成本还会增加。为此,要建立由省级政府统筹的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增加课后服务专项奖励性绩效工资预算和校外人员劳务费预算。有了基本的财政保障,“5+2”的课后托管、寒暑期学校托管才能真正成为教师志愿、学生受益的民心工程、安心工程。

增加课程供给。在“5+2”新模式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得随意增加,学校的自主拓展空间在于“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开设丰富的拓展型、素养型课程,考验着学校的办学智慧,需要从人力资源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考量。从这个角度看,课后延时服务牵一发而动全身。

增强校外管理。校内“减”了,校外能不能“减”?这是问题的关键。落实“双减”,还须加强校外管理。校外管理包括家庭和社会培训机构两大主体。其中,家庭的协同配合是关键。学校可以布置适当的作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适宜的体育锻炼、丰富的阅读和美育活动,占据学生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堵住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补习的大门,让家长无“旁门”可入。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看关乎的是学业负担问题,实则关乎教育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和综合治理。只有妥善做好保障机制的“增量”,才能做好学业负担的“减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以“四增”落实“双减”  落实  落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