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首创的“双减码”预警系统公布首期学生作业、睡眠时间、手机使用、阅读和体育锻炼五项情况的“绿、黄、红”三色码。“首次调查主要是对‘双减’情况进行摸底,形成基础数据。今后我们会对红码比例高于当月全区平均值的学校领导、分管领导进行约谈,通报批评;责成学校对红码比例高于当月全区平均值的年级、学科组长进行约谈,校内批评。”婺城区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徐校彬表示。(9月15日 澎湃新闻)
在调查采集家长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五项管理”绿、黄、红三色码,并配合问责机制,推进“双减”落地见效,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治理的有效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该教育局推出的“双减码”,依据的是对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如果将“双减码”作为学校“双减”落实情况之“秤”,这杆“秤”准不准,能否成为教育治理的“利器”,取决于家长是否实话实说,信息源是否真实可信。
长期以来,在“唯分数”“唯考试”的教育生态下,一些家长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缺乏教育常识,还存在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等现象,在反馈孩子的家庭表现及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时,家长往往尽捡好的说。将家长反馈作为推出“双减码”的依据,难免会掺有“杂质”,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等有关部门、组织要采取有效手段,强化“码源”管理。
精准评价“双减”,既取决于诚信精神,又与教育常识有关。基于此,一方面,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组织要有效整合家庭指导中心、中小学校等资源,通过宣传单、宣讲会、家长群等渠道,强化诚信教育,引导广大家长发出真实声音,当好学校办学行为的“镜子”。
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给家长“补习”教育常识: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坚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这一底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补”“超”“抢”有违公平;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一“主”一“补”,“主”“补”关系不能颠倒;“双减”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等等。
家长是“双减”的知情者,但不是唯一知情者,中小学生才是“双减”的最大受众群。要秉持“小手拉大手”理念,推出亲子版“双减”信息采集系统,鼓励亲子协商填写“双减”信息,无疑可以提高“双减”信息的信度。
教师既是学校的“自己人”,也是办学行为的知情者、监督者。“双减”效果如何,教师再清楚不过。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随机抽取部分教师进行调查,采集“双减”信息,既能拓宽“双减”码源,也能激发教师落实“双减”政策的积极性。
另外,责任督学是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者,会以专业视角研判“双减”落实情况,把有关信息纳入进来,“双减码”的含金量会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