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了一节语文课《蝉》,该课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授课女教师30几岁,漂亮优雅,言语流畅,板书工整,PPT呈现既有图片,又有各种链接,还为每个师生发一个“蝉”的标本。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师生配合默契。
在授课时间内,教师讲授的重点是:蝉的地穴;蝉的卵;蝉的生命简史;走进《昆虫记》;对文章的感悟。在听这节课之前,我对“蝉”了解不多。听过此课,我从生物学角度对“蝉”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从语文课的角度考量,这节课对学生的影响是微弱的。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思、写、译等能力。但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蝉”的生长过程,没有对重点字、词、句进行深入讲解,没有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句子及段落,也没有从文学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的“说”也都围绕“蝉”的生长过程展开,容易让人产生听生物课的感觉。
《蝉》这篇课文选自《昆虫记》,文章自然离不开生物学角度的描写。但既然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从语文的角度教学。教师在讲述蝉的生长过程后,还应从文学的角度讲授“幼虫——成虫——产卵——幼虫”这一过程的写作方法,介绍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自然现象,如何从艺术的角度观察自然,并介绍说明文及科学小品文的写作方法,这节课的语文性就突显出来了。
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无论哪门课程,都只是实施教育的载体,但是,课程还是要体现学科特点。就语文教学来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享受到文学的滋养,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