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校内在动力,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然而,基层学校在课程设计、制度管理、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课程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根据国家课程管理的相关规定,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国家课程是必修课,地方课程是选修课,校本课程是特色课,三者缺一不可。由于国家课程纳入考试,在一些基层学校出现了国家课程独大的情况。地方课程作为选修课,不计入考试成绩,学生可学可不学。校本课程开发不充分,多以兴趣小组、体育活动、音体美社团、专题教育等代替。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有难度。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要规划蓝图,制定草本,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修订,要求教师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很多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其次是教师研修意识不强。自主研修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有效手段,面对丰富的在线教育学习资源,基层学校教师自主研修的意愿却不强。在应试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都将精力用在抓学生成绩上,很少抽出时间进行自主研修。此外,部分学校对教师研训工作不重视,教研活动内容单调、形式死板。
再次,育人模式和评价模式不清晰。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按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学校以“升学率”对教师进行考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更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力;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目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评价方式还较为模糊,有待进一步探索。
最后,教师绩效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实施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旨在激励教师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量,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但在一些基层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并没有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及承担课后服务和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的教师倾斜——一线教师的论文、优质课、课题等在年度考核中不是加分项,减分项却很明显,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稍微低于平均值,都要减分。
此外,部分学校绩效工资发放也有不尽完善之处,比如,一线教每周辅导5个自习,每个自习只有0.8元收入,参与一个学期的自习辅导工作,只比不参与自习辅导的后勤教师多发几十元钱,付出与收入不匹配。
上述问题并不是个案。要激发学校内驱力,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首先要解决这四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