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湖南长沙一位母亲收到一份令她哭笑不得的礼物——《妈妈这样做,男孩更出色》《你只是假装在陪孩子》《不吼不叫 妈妈的一场修行》《非暴力沟通》等一系列“父母成功学”的书籍,孩子希望妈妈更温柔开明一些。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后,孩子母亲表示,没想到“鸡娃”不成反被鸡,自己也会努力学习进步。孩子的父亲也表示会加入其中,和妻子共同成为儿子的骄傲。(2月17日 齐鲁晚报)
孩子之所以“脑洞大开”,是因为母亲平时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自己却在家玩手机。孩子对这种“双标”极为不满。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之前,杭州一名十二岁女孩给爸爸、妈妈写信,提醒母亲不要太长时间玩手机,请给自己做一个好的示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总要求孩子进步,却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不满实属正常。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也就是说,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不如给他树立榜样。
“双减”之下,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如今,很多教育问题都是家庭教育惹的祸。迎接一个新生命到来时没有知识准备,是“无知”;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无法”;当孩子进入叛逆期,家长无法与孩子沟通,就只剩下“无奈”。这可谓是当下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三无家长”可能只是少数,但占一两项的家长不在少数。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不仅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还会消减学校教育的效果。
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需要家长主动作为,也需要相关主体加强引导。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可以探索将家庭教育纳入公民免费接受的“继续教育”,比如浙江的数字家长学校,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让家长学习不同阶段的内容,保证家庭教育可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