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博爱小学发出通知,宣布为保障学生充分的休息时间(10小时睡眠),春季学期学校将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间,启用 “九点熔断机制”,即超过晚上9点,采取无条件停止作业的措施,未完成作业的第二天也不用补做。此前,阜阳、绍兴、南京等多地已尝试推出作业“熔断机制”。
作业“熔断机制”,是落实“双减”的重大举措,意在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但是,这个举措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习惯良好、能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且书写速度一致的理想状态下,否则可能会成为某些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尚方宝剑”。
观察发现,乡村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并不乐观。一个班级有40多个学生,一般只有10来个学生基本能完成课后作业,其余学生课堂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要么交个空本子,要么胡乱写答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可想而知。“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布置的作业总量和时长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但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依然没有改观,“熔断机制”成了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保护伞”。能够自觉完成课后作业的学生,完成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因人而异,在“熔断机制”下,原本能够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能也会无法完成作业。
在教学成绩依然是最主要的教师评价的当下,适当布置课后作业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压力,一边是作业“熔断机制”,“熔断机制”很可能不会“熔断”,家长也会默认。
作业“熔断机制”趋利避害,有赖于学校、家长、学生的密切配合和高度重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
首先,要加快推进教师绩效评价改革,减轻教师的教学成绩压力,从而减少教师试图用布置更多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冲动。
其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在控制作业数量和难度的同时,还要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第三,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理性看待作业“熔断机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选择更适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鸡娃”,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