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小学生的非必要学习负担的确有所减轻。但是,各项减负举措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有没有进一步减负的空间?减负后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否得到了提升?师生的幸福感是否提高了?对于这些实施“双减”的初衷问题,需建立“双减”定期“体检”制度,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及家长的深度参与与配合。
教育主管部门是制度的建立与监管部门。教育局应明确监管职责,制定“双减”定期“体检”制度,并督促各学校不折不扣地落实。同时,还要主动与地方相关监管部门对接,定期检查校内外培训机构是否违规补课、在职教师是否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应与各教育主体协调,立即进行整改。
学校是制度落实的重要实施主体。学生的学习负担减没减下来,学校最清楚。学校要对本校的“双减”工作自查自纠,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月”为单位开展校内“双减”回头看工作;2.与家委会合作,成立校外减负检查指导小组,对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现象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时指导家长提升家教能力;3.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减负满意度调查,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4.定期对教师“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是制度落实的重要个体。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多来自于教师,如果每个任课教师都能科学地布置作业,学生就不会有作业负担。各任课教师应在每周末进行一次自查,自查内容包括:1.授课内容是否存在超纲现象;2.作业量及作业难度是否符合“双减”要求;3.定期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数据适当调整;4.在减负的同时,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重要目的之一。“双减”能否持续进行,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关键指标。家长盲目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培训,除了“剧场效应”,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教育能力不足。在对“双减”进行“体检”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及学校应高度重视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落实好“双减”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有完善的检查与纠偏机制。建立“双减”定期“体检”制度,不仅是“双减”政策持续有效实施的需要,也是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