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抑郁风险呈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总体逐年增高,且存在患病率高、识别率低、自杀率高的特点,严重损害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9月24日 红网)
近年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比例不断上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年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中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更应成为全社会重视的课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课程化。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受制于师资、教材局限,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因缺乏科学的教材指导,授课内容及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安排心理健康教师自行设置课程内容,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为此,国家层面应尽快组织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且应统一序列。此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补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固定的专项经费,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切实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实效。同时,要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重,深入开展珍爱生命主题教育,强化学生生命观。
其次,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检测。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受抑郁症困扰,有的因发现及时,经过心理疏导、干预与治疗,得以康复;有的则因对抑郁症缺乏科学认知,没有及时寻求救助,最终酿成悲剧。
最后,要建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帮助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学老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包括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也有助于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学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当然,建档时须注意保护学生隐私。此外,学校要强化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沟通交流,必要时可向专家寻求帮助。
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付出更多努力。其中,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纳入全面健康管理是重要一环。建好用好师生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等,也不失为预防“精神感冒”的有效办法。家长要对孩子多一点关心,少一点不耐烦。只有各方形成合力,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才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