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致力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也是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家庭、校园和社会涌动,难免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引导”“重书本教育、轻教学实践”显然已不合时宜。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家、校、社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一方存在短板,都会使另外两方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内容、方法等,积极推进市区校联动、家校社一体,努力实现大中小幼德育工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层深入、有机衔接。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培养孩子,家长首先要做以身作则,做好示范,然后才能谈教育方式和方法。近日,某中学毕业聚餐排场似年会,一晚花费数万元,还有学生斗酒,难免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对家庭教育法(草案)修改情况进行分组审议。通过立法,为家庭教育建章立制,将其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从而让家庭教育回归本位。
就学校教育来说,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各学校要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发力。顶层设计就是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横向一体化是指德育的主体、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指构建贯穿幼儿园到大学的德育体系。如果再细分,德、智、体、美、劳五项课程都要将德育融入其中,构建“大德育”。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并在体系内努力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就社会教育来说,每一项活动,每一个成年人的言行,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基层社区要把社区工作和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结合起来。上海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上海市少工委立足上海少先队“幸福教育”,整合区域红色、教育、文娱等实践资源,打造“15分钟少先队校外幸福活动圈”,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