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
观察发现,本应成为中小学德育重中之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不完善,流于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不到位;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挤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空间等。《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小学缺失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望回归。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但中小学的传统做法很难入脑入心,无外乎挂上爱国主义招牌的朗诵、演讲、征文、手抄报、讲座、班会、歌咏比赛等形式的集中教育,缺少让学生走出校园、沉浸式感受的实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补齐了这个短板。那么,中小学如何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在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首先,夯实课堂,守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中小学教师要认真领会《爱国主义教育法》,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共识;抓好课堂这个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学科特点,适度自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评比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作为必备的评价因素。
其次,充分挖掘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诗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感、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再次,利用五四、国庆节等特殊节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感,我国有很多承载爱国情怀的节日: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国庆节则是深化国民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最重要的时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抓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