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教育局公布《2023年第二期“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活动问题整改情况汇总表》,其中,针对杭州西部山区教师人才外流现象,杭州市2024年底前将对西部区、县(市)教师非正常流动作出政策限制,西部区、县(市)公办学校教师在应聘主城区教师岗位时必须出具所在学校同意报考证明。此前,广东台山市、江西省、四川南充仪陇县、云南临沧云县等地区也就教师流动发布过类似通知。(1月29日 澎湃新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保持教师队伍稳定,适当限制薄弱地区优秀教师频繁流动,对改善当地教育生态、提升当地教育质量、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流动是一种趋势与规律,单靠简单的行政禁令,短时间内或许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区域人才培养生态的形成与良性循环。因此,限制特定地区教师非正常流动须完善配套举措。
第一,改善条件。生存是人的首要需求,如果连基本的生存条件与环境都无法保证,工作状态与生活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经济条件相对贫困地区的主管部门及学校必须想方设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与办公条件,如住房、生活设施、教学资源等。
第二,提高待遇。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提高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待遇,在资金补贴、居住环境、职称评审、荣誉评选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只有待遇提高了,教师才愿意扎根乡村。
第三,助力成长。人都有被认可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该为每一位乡村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专业培训学习、系列活动实践等途径,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认识,自觉学习,大胆实践,最终形成被学生接受、同行认可的教育教学风格。
第四,提供平台。限制教师非正常流动,不等于禁止教师流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该给成长迅速的教师提供更多展示平台,打通上升发展通道,该提拔的提拔,该深造的深造,该奖励的奖励。对于特别优秀者,不仅可以重用,还可以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任职与合理调动,在区域内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工作氛围与教育环境。
限制教师非正常流动,短期内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要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还要完善配套举措,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成长机会与发展平台,让他们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与获得感。那时,限制乡村教师非正常流动才能真正彰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