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你训孩子的时候你的另一半是怎么做的
在一方管教孩子的时候,另一方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下面这5种类型。
·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怒怼型
·不仅不灭火,还添油加醋型
·当时不吱声,背后捅刀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型
·表达关心,统一立场型
从这5种不同的应对类型,其实可以简单窥见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和关系站位,同时也能预见这种相处模式给夫妻关系和孩子未来人生带来的影响。
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怒怼的另一半
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就拿我妹的婚姻来讲,她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妹夫总是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怒怼她,袒护孩子。
妹夫的口头禅经常是——
“你凶孩子干吗?他还小,哪懂那么多?”
“不就是一碗奶吗,洒就洒了呗,收了不就完了,至于吗你?”
“每天就听你嚷嚷,哪那么大火呀你?”
“行了,行了,他又不是故意的,你别急赤白脸的。”
……
这种时候,一旁的妹妹越来越委屈,也瞬间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外人”,火气越来越大,伤人的话经常脱口而出:
“我至于吗?敢情每天不是你带孩子!你带试试,你管过孩子什么啊?”
三言两语间,互不相让,从孩子的教育问题,最后上升到夫妻责任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早把一旁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娃忘脑后了,看爸爸妈妈吵得这么凶,孩子更害怕、哭得更厉害了!
如果长期重复这种模式,孩子不仅不会意识到被批评的事儿,反而将来会更加有恃无恐地挑战家长的底线,越来越不服管教、不听话!
因为每次被批评的时候,孩子就知道:
“肯定会有人替我出头!”
“肯定会有人保护我!”
不仅不灭火,还添油加醋的另一半
让孩子觉得被孤立
如果是添油加醋型的另一半,同样的事儿,可能会发展成另一种情绪。
还是以妈妈训孩子把牛奶打翻了这件事儿为例。
爸爸:“对,你好好训训他。上次我给他一块饼干,不好好吃,全给捏碎了扔地上,踩了一地。”
诸如此类对孩子说的的补刀话可能还有:
“你看,我说不行吧。”
“跟你说过100遍了,就是不听。”
“早让你听我的,非不啊。”
妈妈越说越生气,爸爸越说越来劲,典型的添油加醋不嫌事儿大,成了夫妻俩批斗孩子大会!
爸爸妈妈统一教育立场固然是对的,但孩子不是夫妻俩的敌人,不能同仇敌忾般对待孩子!
孩子能精准捕捉到父母的情绪。当父母双方一方添油加醋,另一方越说越气,也就是“一人说一人捧”的时候,孩子会感到被抛弃、被孤立,陷入深深的恐惧情绪中。
如果孩子觉得没有人能试着去理解他的情绪情感,他就会越来越不愿意表达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渐行渐远!
当时不吱声,背后捅刀的另一半
让孩子从小变成两面派
还有一种另一半,不会当面跟你对着干,可能属于敢怒不敢言类型,但又看不惯你训孩子。
你训孩子的时候,他不说话。无论你训得有多凶,听不进去了可能会躲开,但肯定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和你发生冲突。
然而,等你不在的时候,他就会教孩子一些应付你的方法。
比如告诉孩子:
“下次再挨训的时候,你就哭,越大声越好,妈妈就会心疼你了。”
“下次再挨说的时候,你就找你姥姥去,让你姥姥收拾她。”
“她再训你,你就说不是你干的,别承认不就得了。”
……
也许这是少之又少的一种人,但这样的另一半最可怕!
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会怎么做,更想象不到他会怎么引导孩子——不惜教孩子说谎,甚至与你为敌。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可能小小年龄就已经很滑头了。
他特别会看人下菜碟,着实的一个小小两面派。
从小就学会了对人不必真诚,一切都已自己利益为重。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定会吃大亏!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另一半
会让对方觉得无助、无奈
说实话,我自己可能就属于这类人群。当老公训孩子的时候,无论说得对还是说错,我都不做任何表示,因为我始终觉得当面开战是大忌!
直到有一次,训完孩子后,他跟我说:“你总是当老好人,训孩子的事儿全是我在做,让我觉得你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教育引导的重则全落我一人头上了……”
原来,不言语、不参与,也是一种失责和逃避,会让对方觉得无助、无奈。
所以,我试图努力寻找出一种最合适、对谁都好的处理方式,既能不伤孩子自尊,让孩子获得成长,又能安抚伴侣的怒气和焦虑的方法。
好在,我终于找到了!
统一立场巧妙化解的另一半
夫妻和谐、孩子懂事
当然,在这样的场合里,也有做得好的夫妻,就是当一方正在训孩子的时候,另一方会第一时间先接纳伴侣和宝宝的情绪,然后再试着化解冲突,比如他会这样说:
“亲爱的,我知道宝宝这样的做法,让你很生气。”
这样的肯定和接纳,会让伴侣觉得“养娃,我不是孤身作战,有人懂我!”
与此同时,也别忘了孩子的情绪同样需要顾及到。所以,他又这样跟宝宝说:
“宝贝,妈妈生气是因为……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
这会让孩子知道,事情归事情,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不会变。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除了接纳双方的情绪,还需要表达关心和明确立场。
比如可以这样对伴侣说:
“我知道,你每天照顾孩子很辛苦,我也很心疼你。但我们可以有更好地方式,温和的教育孩子……”
先站在对方角度,感受她的不容易,帮助她平复情绪和愤怒情绪的同时,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更好的建议——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或者用绘本引导等。
对孩子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知道,你被大人训,你也很难过,我跟你一样难过。但如果我们这么做,你觉得会不会更好呢?”
在共情孩子、表达关心的同时,引导孩子思考“更好的做法是什么”,或者提供选择,引导作出好的行为。
不管是处理夫妻之间的问题,
还是教养孩子,
都需要情商和好的方式方法。
如果你家也有个猪队友,
不妨把这篇转给TA看看。
不仅仅是训孩子这件事,
所有育儿中夫妻间遇到的分歧,
都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思路去解决。
先共情(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
再提建议(把自己觉得更适合的方法说出来)
在孩子面前,不怕爸爸妈妈之间有意见分歧,怕的是无休止的争吵、甚至冷嘲热讽、背后使绊儿。毕竟WE ARE FAMILY !我们是一家人嘛!
“红白脸”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严父慈母”或者“慈父严母”。不少父母认为,家里总要有一个严厉的,一个和蔼的,否则孩子以后谁都不怕,那就管不住了。
02
红白脸的五大危害
危害一:让孩子的价值观错乱
家长红白脸更多的表现在一个家长在严厉的管教孩子时,另一个过来当和事佬。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爸爸叫孩子去吃饭,妈妈却要孩子收拾好玩具才能吃。此时孩子就会产生矛盾,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或者判断谁说的才是对的。在一件事情上父母双方的标准不统一,会给孩子造成困扰,使孩子从小价值观出现错乱,不明是非。
危害二:孩子会逐渐和“白脸家长”疏远
扮演白脸的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会表现得比较严厉,也就会让孩子觉得难以接近。长时间采用这种策略,孩子会开始疏远白脸家长。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弊端就会越来越明显,孩子有了问题也不敢和他说,更不会主动和他谈心,甚至长大后两人的关系也不会很亲近,有些直到父母老去,在孩子的心中他也还是当年的那个“白脸家长”。
危害三:“红脸家长”会失去权威性
扮演红脸的家长也不要太庆幸。“红脸家长”虽然通过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对孩子提供帮助等方式赢得了孩子的爱和喜欢,但也在其中失去了权威性。孩子会认为他们是站在自己这边的,因此会变得只听白脸,不听红脸。
如果“白脸家长”不在或者不管孩子的话,孩子就会失去约束力。“红脸家长”往往说十句话都比不上“白脸家长”说一句话管用,和蔼的家长只能一直和蔼下去,甚至会在孩子管教不听后交给“白脸家长”管,之后就彻底失去了管教孩子的资格,从而变成家庭里最没有权威的人。
危害四:孩子会变成“两面派”
孩子在红白脸家长的管教过程中也会逐渐发现两个人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是不一样的,因此会开始揣摩家长的心理,并逐渐学会见风使舵。如果是“白脸家长”说的就马上去做,如果是“红脸家长”说的就可做可不做,想要什么东西也会找好说话的家长,知道什么事情和谁说是最好的,在两人面前的表现不同,成为了投机者、两面派。
危害五: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家长扮演红白脸时,如果两人的分歧很大,甚至双方直接争吵起来,这时有的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从而觉得有负罪感,也会逐渐不愿意面对父母,感觉在家庭中缺少了安全感,甚至变得谁的话都不听。这种结果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红白脸”教育方式中,白脸一味地建立规则,而红脸一味地破坏规则,这两种方式相互抵消,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是1+1<0,因此红脸和白脸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就事论事才是教育的真理,并且双方要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保持一致,每个人都应是“严”和“爱”集于一身的象征,做到教子有方、爱子有度,这样配合默契的父母才能更好的获得孩子的信任,也能为孩子提供更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对于孩子的管教和爱并不冲突,找对了平衡点和方法,教养孩子没那么难。
03
如何设立“爱的规矩”呢?
和孩子协商
在设立规矩、提出要求之前,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或许您会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样的讨论没什么意义,孩子还不懂道理,跟他们讲了也没有用,等他们长大就会自然明白。但对于规矩的解释和讨论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只是家长单方面严厉而坚决地执行对孩子的管束,孩子可能不适应,要花几次困难的执行才能形成习惯。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听听他对该项要求的看法,这不仅可以让您了解孩子的想法,还可以促进双方交流。只有孩子认可了这个规矩和要求,才更能遵守。
制定具体的规矩
设立规矩和要求,一定要具体,越具体越好。笼统、抽象的规矩会让孩子的遵守过程变得困难得多。比如要求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绝不是只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这么简单,而是要变成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的要求,比如“学习要在书房进行,每天回家后先完成学校的作业”等等。限于孩子的理解水平,具体的要求孩子更容易遵守。
保持要求的一致性
对于规矩和要求,一定要有一致性。首先,同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比如昨天孩子在家里玩皮球,你没有说什么,今天孩子还是这样做,你却斥责孩子说“不能在家里玩皮球”,这样的不一致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困惑,也不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不同家长对于孩子的同一行为的反应也要一致。比如妈妈限制了孩子在家玩ipad的时间,会严格督促,而爸爸在家的时候,却不予理会。那么造成的结果就可能是,孩子会在只有爸爸在家的时候玩ipad没有限制。久而久之,孩子可能还会有“更喜欢和爸爸在家”的感受,就造成了“妈妈管教孩子是对的,孩子却跟妈妈不亲”的情况。因此在管教孩子上,无论是爸爸和妈妈之间,还是爸妈和上一代的老人之间,最好有很好的沟通,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处理反应,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明白规矩是规矩,爸妈也都是爱自己的。
最后,也要提醒各位家长,要积极、主动表达对孩子的爱,给予孩子温暖,有安全感的氛围,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尤为重要。我们在说规矩很重要,但对于孩子的爱一定是无条件的。不要让孩子觉得他达到了爸妈对他的要求,爸妈才会爱他,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怎样,爸妈都是爱他的,都永远是他温暖的港湾。
作者简介:
周瑞玲
心理学研究生
已帮助过
4.9万人
入驻年限
9.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