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预算如何做好预算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我国,早在2000年9月国家最高行政主管部门(前
如何做好预算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
我国,早在2000年9月国家最高行政主管部门(前经贸委)就下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基本规范》明确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此后的几年期间,全面预算管理成为许多特大型、大型企业高层决策与管理的核心内容,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不同的场合的谈话中也一再强调加强央企与国有大中型推行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推行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执行效果却并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如何做好预算一、观念落后、认识误区导致全面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1、我国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虽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人们的观念深处仍滞留着计划经济的影子,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员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观念落后,对全面预算认识不正确,对全面预算不够重视,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数字游戏,许多的指标就如同以前的计划任务一样。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消积应付,导致全面预算的执行不利。
而实际上,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我们的企业改变旧有的观念,接受新的管理方式,不但要在资产规模上、企业的销售额上做大做强,而且要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上形成一种体系,以企业有限的资源来应对企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而全面预算管理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要接受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首先要更新观念,因为企业的一切都需要企业的“人”来完成,人员的素质的提高是必需要做的,无论企业是通过企业内部提升,还是借助外力“洗脑”。如果等到企业规模做大以后再去考虑这样的问题,那么显然企业是不具有持续竞争能力的,充其也只能是做大而终究做不强。
2、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全面预算只不过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岗位的人员无关。对于有些完不成的指标,不去查找完不成的真正原因,而认为是财务部门定的过高,不合实际,甚至认为是财务人员与自己过不去。其实,财务部门在企业的整个预算体系也只不过是的一个全面预算的服务性部门。企业的全面预算工作需要由专门的机构来做,一般由董事、总经理、一个或多个副总经理、战略经营单位负责人、财务总监等人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规模、预算所涉及的人数、预算过程中内部单位的参与程度及总经理的管理风格等。预算机构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考虑企业内外的多种因素,结合企业拥有的资源,通过适度的分权、放权,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岗位。其中会涉及许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些指标资料的来源和下达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指标下达以后,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企业的总体预算目标。“全面预算”关键在于“全面”二字,它包括企业全方位、全员、全环节的控制与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懈怠、任何一个员工的懈怠都会影响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要求每一位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一个成功的预算通常会成为预算执行人的个人预算,当员工认同预算,他们就会为预算目标努力,如果员工将预算视为一种帮助他们提高的工作业绩的计划和协调手段,而不仅仅是控制他们的工具,那么这个预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当预算被看作是管理者的一种惩治工具时,它就不可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的。
上市公司的纳税与利润情况分析上市公司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经营也都是大手笔,它的投资人比较分散。普通员工的工资增长率低于CPI,高管工资却超过GDP。人们不禁想问,企业利润分配到哪里去了?国家税收占了很大一部分。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各行业的利润在率在不同的资本间流动,直至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金融业由于其垄断地位,获得丰厚的回报。实现的利润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所以蓝筹股的收益比较可观。金融企业还是一种虚拟经济,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当社会经济形势不好时,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应该为国家纳税做更大贡献。
上市公司:缴税额比利润多
怪象一
员工薪酬跑不赢CPI
高管薪酬却跑赢GDP
在可比数据的2355家上市公司中,员工人均年收入为11.83万元,同比增速仅为2%。
枯燥的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以及利润等指标,或许只有炒股人才愿意去研究,而对于手中无股的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在上市公司工作能赚多少钱?
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4月26日,在可比数据的2355家上市公司中,共有雇员1483.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8.1%,人均年收入为11.83万元(税前),同比增速仅为2%。
上市公司一般被认为是管理规范、业务创新、有稳定增长的企业典范,公司员工收入水平高。如果其员工收入水平增速不及平均,甚至不能跑赢维持生计的CPI增速,难免令人心生疑虑。
不可否认,经营环境较差、经营业绩不佳是导致去年上市公司员工工资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出现亏损被“披星戴帽”,压缩人力成本无疑是最优和最快见效的选择。然而,另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超过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在报告期内向高管支付薪酬却较上年增长超过10%,高出平均增速近4倍。
从上述两组数据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最先承受这种压力的,往往不是负有决策与领导责任的高管人员,而是大多数拼搏在中低职层的一般员工,劳动在收入分配的框架中,仍然排在最低端,数据所反映的,通常只是这种“二八法则”之下“被平均”的现象。
怪象二
金融业公司数量占2%
利润却垄断半边天
52家金融企业净利润总和1.09万亿元,超过2469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0%
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在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生产部门利润率的不同会引起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使得利润率平均化,最终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然而,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经营着一类业务却可以阻止来自其他部门资本的流入,实现利润也是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数倍,那就是金融。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A股2469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9544亿元,但包括银行、保险、券商等在内的52家金融企业净利润总和高达1.09万亿元,占2012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0%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大盘蓝筹股的收益一般强于其他公司,然而,像A股这样只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2%的金融类企业,却霸占了整个市场一半的利润,还是绝无仅有的。
不可否认,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银、证、保、信等金融服务类企业,已经完成了从最开始的弱小、抗风险能力低、对实体经济作用小,到今天的强大、抗风险能力强、对实体经济作用大的演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已经落实到实处。
然而,虚拟经济终究是虚拟经济,金融业虽然地处核心地位,但其主业终究还是资金的往来,他们的存在与发展是寄生在实体经济的需求之上的,与实体经济一衣带水、唇亡齿寒。但如今,我们却发现,实体经济的“唇”已苦不堪言,而虚拟经济的“齿”却依然嚼着大口大口的肥肉,在垄断的掩护下赚得盆满钵满。
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实体经济势必纷纷“倒戈”,转而朝着“玩钱”的金融游戏迈进。如果此势不改,假以时日,股市所套牢的也许就不再只是那些用闲钱投资的股民,甚至全体国民的财富都可能瞬间灰飞烟灭。
怪象三
净利润基本零增长
缴税额却比利润多14%
A股上市公司当期实际缴税22233亿元,同比增17%,增速较净利润增幅高出16%
总结年报业绩,上市公司净利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股民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直接关乎投资者手中股票到底有多大价值,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持有。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A股2469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9544亿元,比上年增加不到1%。有的投资者看到这个数据也许还能理解,毕竟2012年国内经济形势确实较为严峻,全年GDP同比增长仅为7.8%,较上年下滑1.4个百分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整体较差的业绩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如果投资者看到下面这些数据,也许就不会那么淡定了。据相关统计,2012年A股上市公司当期实际缴纳各种税收22233亿元,比上年增加17%,增速较净利润增幅高出16%,缴税额比净利润高14%。而把A股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剔除后,净利润变成了8913亿元,比上年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12%,而实际缴税额却依然增加近12%。
一般而言,我们称上市公司为“公众公司”。顾名思义,是指为公众,更严格地说,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公司。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不管是好年头还是坏年头,上市公司所创造的价值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被政府税收抽走,而剩下可怜的一点儿利润,对投资者而言,也在股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体现不出一点儿价值。
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利润却没有旱涝保收的政府拿得多,每到这个时候,恐怕每个投资者都不禁要问——股票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