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到自己所需的“千里马”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使他们得到有效激励,使其稳步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有人认为,企业需主要靠成功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和激励员工,物质激励是次要的,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员工是“经济人”,薪酬是员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而且,如果员工通过努力能够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也直观地体现了其价值。 目前,企业的物质激励主要由企业的薪酬制度来体现。企业要充分重视薪酬制度的合理性,以充分发挥薪酬制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薪酬制度要体现公开性和公平性,即首先要让员工都知道,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得到什么报酬;其次要有一个衡量员工业绩的客观标准,即让员工心服口服的绩效考核方式,使员工的贡献与回报成正比。 在一个企业里,最令员工沮丧的是,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出色的业绩后,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没有得到期望的特别奖励,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业绩平平的员工相同。如果企业存在的这种薪酬制度得不到及时改善,久而久之,业绩优秀的员工就会变得麻木或不以为然,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将慢慢消失殆尽,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企业本身。因为,没有激励的员工其工作效率和业绩都会大打折扣,员工的个人效率对企业的整体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当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也是相辅相成的。例如,送业绩优秀的员工去培训,给他们继续深造的机会,给员工充分授权,让他们有更多业绩,给员工以公平竞争晋升的机会等等,这些对员工来说既是精神鼓励,又隐含着物质激励。 有经济学家认为,无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人才外流的原因既有外部的拉力———外部精彩的世界吸引着他,也有内部的推力———糟糕的内部环境把他推了出去。人才外流的主要力量还是主要来自企业的内部,因此,企业为留住优秀的员工,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灵活的工作方式使员工能更有效地安排工作与闲暇,从而可以达到时间的合理配置,这显然符合高科技员工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虚拟工作团队,很多知识性工作,没有必要有很漂亮的办公室,大家都在一起办公。它可能就在家里办公,可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通过信息的连接,形成一种智力资本工作的可能。当然,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对于这些高智商的知识性员工,究竟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形成一个虚拟工作团队,企业如何搭建一个智力工作的平台,如何避免随之出现的员工在上班时间通过网络从事兼职等不良现象,这也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一个挑战。 (五)设立企业负责人首席执行官(CEO)、战略决策委员会、独立董事等制度安排 在1月9日的新世纪企业清华大学高峰会上,魏杰指出,人力资本作为制度安排以后,引起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治理结构,我们现在还在强调董事长,总经理分开,而发达国家已经不强调这一条了,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已经过去,CEO的产生就是最大的例子。CEO就是首席执行官,不是把总经理叫做首席执行官,CEO的权力是总经理加50%董事长,CEO的产生标志着重视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治理。CEO所听从的企业战略决策委员会,是由大部分企业或者经济、法学方面的社会精英组成,他们有权力指定或否定首席执行官。独立董事是一个企业的经济学、法学、管理方面的专家权威,在企业经营中投票权和出资人是一样的,有的企业让独立董事担任了战略决策委员会的主任,甚至有的企业提出来,独立董事有一票否决权。我们从激励角度来考虑,CEO、战略决策委员会、独立董事等这些新的资本产生是对优秀人才的充分尊重与利用。 三、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他在书中指出;设立明确的期望常常是主管们的第一个失败。主管们认为他们已经明确说明了工作目标、数量、总结截止日期和要求,但是员工们收到的却是不同的信息。或者,要求本身在这一天、这项工作或项目中发生了变化。在就新的期望进行沟通时往往是不理想的,很少有人提及变化的原因或背景。这使员工们认为公司领导层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更不用说信心和鼓舞士气了。 对激励员工士气来说,这是个坏消息。只有从员工那里得到反馈,你才知道他是否理解你期望什么。必须向员工说明这项工作或项目的目的和原因。在制造业的环境中,如果想生产又快又好的产品,不要强调数量。如果在一项任务或项目中需要中途作一些改变,告诉员工变化的必要性,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你可以成就他们成功的一天。 定期反馈 在我对管理者所做的民意测验中,他们认为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是激励士气的关键。你的雇员需要同样的信息。他们希望了解自己何时工作出色,何时你对结果不满意。只要任务一结束,他们就需要这一信息。他们需要和你一起研究如何在下一次获得积极的结果。在每天或者每周的日程中保证反馈活动的开展。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个方法在激励员工士气方面多么有效。你可以成就员工们成功的一天。 奖罚并举 有了定期反馈,员工们还需要为做出积极贡献获得奖励和承认。我的一位客户就启动了一项“感谢”程序:主管们向那些工作成绩超出或高于期望值的员工送出个人手写的感谢卡和小礼物,以示承认。 当他们不能有效地工作时,需要一个公平、先进、贯彻始终的惩戒制度。否则,那些做出最大贡献的员工们的士气就会受损。没有什么比对问题置之不理或处理前后不一致更加伤害员工的士气了。你也许在想:主管的酌情处理权呢?我非常赞同主管的酌情处理权,但它必须具有一贯性。
管理层关心的往往是自己是否受人欢迎,而非快速指出员工实际存在的问题。但如果忽视员工存在的一些缺陷,长远来看,对其成长反而是不利的。 4、一些人简直无药可救 对某些员工存有偏见,对他们彻底失去信心——这是一个最普遍存在的误区。其实,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只是点燃他们激情的火种有所差异。倘若管理者巡视整个办公室时,看到员工在玩电脑游戏或者发送私人邮件,他可能会在心里认定:“这个人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认真工作。”其实不然,这些看起来在“玩耍”的员工,一样有饱满的激情,甚至比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的人更有积极性。只不过他们没有把精力直接投入到工作中来而已。 如果这位员工有可取之处,那么,企业领导者应该找出激发他们工作热情的窍门,并尽可能投其所好,让他们在工作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激情。 5、响鼓无需重锤 美国社会格外重视聪明人。 几乎每个企业主都渴望吸引聪明人加入,因为这些人学得更快、上手也快。于是,老板们便想当然地认为这部分人不需要费心了,他们会自律。 然而,高智商与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仅如此,一部分聪明的员工往往不清楚自己保持工作热情的动力何在,他们反而更容易迷失自己或者厌倦工作,最终导致对工作兴致寥寥,效率低下。 那么,究竟该如何动员员工的积极性?聪明的老板应该了解怎样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让每个员工都活力十足;同时洞悉员工们的“动力阀门”,知道他们的优点及兴趣点,人尽其才,让每个人都在自己钟爱的岗位上发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