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种激励机制中,所需要权衡的基本矛盾之一就是绩效考核的深度与广度。比如,许多绩效考核都比较好地考察到员工行为对公司近期利益的贡献,而忽略了对公司远期利益的贡献。不同的报酬方案,有时能够弥补缺乏远期激励的问题。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某一部门经理,其工作业绩按照其所领导这一部门的成绩来评估,即把这一部门作为一个赢利中心来考核,就会忽视一些对公司总体利益有影响,但不影响这一部门利益的因素。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当然,有可能这个部门和公司的其他部门之间有较大的独立性。公司必须权衡如何来评价这位部门经理的工作业绩。 最后一个比较常见的需要权衡的问题是要考虑到团队绩效,如果报酬是建立在个人绩效基础之上的话,就不利于激励集体协作。反之,如果报酬方案考虑了太多的集体作用,那么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就会各为其事了。 晋升和激励报酬的关联设置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职位提升机制也是重要的激励方法,工资提高往往是职位晋升所带来的,实际上,许多职位虽然高低不同,但待遇却是相同的,如果公司提拔绩效杰出者,那么,提升职位也是对绩效的一种回报。提升职位这种激励方法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某一员工有多大的机会获得提升以及职位提升后的收入增加程度(以及在将来提升职位后,期望中的收入增加)。 如果职位获得提升的机会太多或太少,员工很少有机会改变这种结果,那么职位提升这种激励机制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讲,公司在组织架构上必须考虑到报酬和激励作用,公司的组织架构决定了职位提升的可能性大小,职位数量和提升时间,这些都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对事业前途的期望。 绩效评价和激励报酬 为了兑现业绩奖励,绩效评价方案必须与绩效考核同时考虑,通常是由经理定期评价下级的绩效。
仔细处理机构的精简 Rittger说,公司对待解聘雇员的做法,对于公司激励和保留关键职工的长远努力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公司精简机构的时候,处理解聘职工的方式对于留用人员有巨大影响。当公司让人离开时,公司应该看到,这些人可能失业五六个月。因此,公司应该善待他们,不是只把钱扔给他们。”Rittger说,公司如果让解雇职工保留医疗或教育补贴之类的基本福利,“会大大提高留用职工的士气。留用职工往往感到有愧,自问为什么是他们离去,而不是我离去?” Gram认为,公司在当前的经济气候下,不论是否进行精简机构或削减工资,激励措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环境里,人们变得神经质。业绩优秀的职工也会变得神经质。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各公司的确有钱可以来奖励雇员,但是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钱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她概括了激励的四步曲:“承认,重视,中期行动的始终如一和交。” 她解释道,承认最为重要。“告诉人们,他们是关键人物,重要人物。如果你想让他们相信你的话,你就要重视他们,把他们吸收到决策过程,让他们感到他们的主张起了作用,进而可以说他们改变了现状。”
这种方式使得激励对象工作的目标又多了一重。提高每股净资产也好,提高股价也罢,都会提高股东的价值。这样一来,激励计划的绿灯就自然打开了。 在这里,有两种激励模式值得推荐。一种是期股模式。企业在计划实施开始后按一定价格卖给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期股,每年他们都可以和股东一样,获得相同比例的分红。但这笔奖励不能发给激励对象,只能用于偿还购买期股的费用。当激励对象支付完所有费用之后,就真正拥有了这些股份,并常年享受分红收益。如果股价上升,激励对象还可以考虑靠鲜活的增长带来的收益。另一种模式是虚拟股份。激励对象持有一定数量“虚拟”的股份。在计划期内和股东一起享受分红收益,计划结束时享受股价变化带来的收入。和前者不同,此种模式下激励对象不持股,自然也没有发言权和投票权。在通过这个红绿灯之前,激励方案仍要考虑“钱”、“股”结合,毕竟用现金多了会减少股东的分红收入,用股份多了更是从股东身上割肉。所以,一个合适的比例才能让股东快乐地举手通过。 证监会or国资委前两个路灯,基本上是大部分企业都要等待通过的。而这一盏路灯则不然,涉及的公司只有上市公司或者国有企业。但是,这两类企业在国内却有着很强的代表性。上市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大,是我国企业的典型代表,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国有企业则是国内企业的主体,也是现阶段改革的重点。 要想让激励方案顺利通过,选用哪种模式将不再是考核的重点。相反,关键的问题在于激励方案是否符合“游戏规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方案自然是要符合公司法的。由于《公司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妨碍激励机制效果的发挥。所以,方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避免受到法规限制。一般来说,使用股权激励受到的约束较多,因此企业可以选择是用现金的激励模式。
员工激励的方式有很多种,物质只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容易失效的一种。尤其是在对待关键员工时更是如此,他们更多在意的是自我的一种愿景实现和自我价值体现,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激励时除了体现心以外,还需要体现出充分的重视。例如,对突出表现的员工进行公开表扬;在掌握了员工详细情况后,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也许就是一次与员工的促膝而谈,都能比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员工激励也是管理者与员工博弈的过程,双方都需要去平衡。之前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员工是否幸福来自于其期望与现实是否相符。如果相符或者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员工就会感觉比较幸福,就愿意留在企业中,反之则因为缺乏幸福感容易流失。因此,管理者在制定员工激励措施时,不妨先想几个问题:员工的目前期望是什么?员工大的未来期望可能是什么?企业目前能够提供什么?企业未来可以提供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员工激励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否则容易造成“南辕北辙”的现象,最后双方都不满意。